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以小见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以小见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4 07: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以小见大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唐代〕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
B.“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
C.“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而传神。
2.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②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C.颈联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
D.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2.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定风波》词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为后面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的精神张本。
B.“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莫听”是没有人听之意,风雨“穿林打叶”而“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C.“何妨”是不妨的意思,“吟啸”是吟咏长啸的意思,“徐行”是慢步走。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样徐步前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D.“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三[注](节选)
杜甫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注]公元757年,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触怒唐肃宗离开凤翔,在兵荒马乱中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写村里的几位长者前来慰问从远方归来的诗人。
B.“倾榼浊复清”,几位长者带来的酒有的清,有的浊,而酒味淡薄是有原因的。
C.结尾两句,诗人的悲怆之情高涨,他不禁涕泪纵横,一声长叹,举座皆惊。
D.杜诗有“诗史”之称,此诗以小见大,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2.诗歌以小见大反映了羌村当时怎样的现状?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一、1.B “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错。“归客千里至”一句,归客是指诗人自己,而非“远道而来的客人”。诗句中含有诗人千里归家后的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2.①“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反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和悲凉之感,反映战争给乡村带来的破坏和伤害。②“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妻孥见面的小场景,用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③“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二字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运。④“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邻里围观的情状。写千里归来的一人引发了众多邻人的百感交集。⑤“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惊喜重逢后,夜阑秉烛对坐不敢相信的兴奋情景,反衬出战乱中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苦。
二、1、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只是描绘春天的柳树,无以小见大的手法。
三、1.B “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错误,“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诗人昼夜不眠,难以入睡,内心是纷乱的。
2.①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伤老思归,这是“小”;②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这是“大”:③以个人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战乱带来的深重苦难,伤时忧国,以小见大。
四、1.B“没有人听”错误,“莫听”是“不要听”之意。
2.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小见大,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五、1.C “他不禁涕泪纵横,一声长叹,举座皆惊”错误,应是“诗人长歌当哭,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涕泪纵横”。
羌村现状:连年的战争尚未平息,村里只剩下年老的长者,年轻人都上前线打仗去了,田地没人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