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
杜甫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巴江
郑谷①
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
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
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
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
[注]①诗题下原注:“时僖宗省方南梁。”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今江西宜春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既包含了个人的怨愁,也糅合了时代的悲愁。
B.雪过天晴,梅花报春,这让朝暮借酒浇愁而度日的诗人暂得安慰,不快之情也稍有缓解。
C.“献岁”即进入新的一年,指一年之始;与上文的“雪” “一枝两枝梅探春”形成照应。
D.时序更替,新春又至,尾联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的感慨,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
2.郑谷诗素有“诗史”之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现实?
三、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后面的问题。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①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②,行当折摇③,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④。
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⑤!弃置勿复道。”
[注]①丈人:古时男子的称呼,这里是病妇称她的丈夫。②笪笞:捶打。③折摇:夭折。④饵:糕饼之类。⑤行复尔耳:又将如此。尔,如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诗歌截取生活片段开篇,引出下文病妇对丈夫的嘱咐。
B.“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还没有说话,病妇便泪流满面,泪水里有生活的辛酸、疾病的折磨、对丈夫的不满。
C.“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病妇临终的唯一牵挂是自己的孩子,希望丈夫不要让他们挨饿受冻,即便孩子有过错也不要打他们。
D.诗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行为、神态描写突出,真切动人,体现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 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①归院夜,没蕃②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①姬:古代称帝王的妾。②没蕃:在少数民族领地征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中秋月色的特点,接着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承接首联,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C.尾联照应首联,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D.白居易的诗文字浅显,较少使用古奥的字,本诗体现了这个特点。
2.诗的颈联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湘中作
韦庄①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
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②。
注:①韦庄(约836-910),晚唐诗人。 ②饭牛歌:古歌名。相传春秋时卫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后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1.颔联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 藻①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②,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拱:敛手。
1.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概括。
【答案】
一、1、C “用了细节描写”错误。“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揭示了阻隔回乡路途,亲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家乡一带到处是烽火连天,安史叛军在函谷关以东正向官军发动进攻,战乱未息,道路阻绝。这细节描写,而是取景宏阔,粗笔勾勒。
2.“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满眼烽火,到处戎车。反映出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现实。“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
二、1.B “不快之情也稍有缓解”分析错误。结合下文诗句看诗人不快之情并未缓解。
2.①兵荒马乱,起义军攻占京城;②皇帝出逃,颁发罪己诏;③大量难民流离失所,亲人离散;④百姓饱受征兵之苦。
三、1.B“对丈夫的不满”错误,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意思是“正要开口还没说话,不觉得泪就哗哗地不断落下”,妇人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她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这几句展现出病妇内心之深痛。
2.本诗通过写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贫苦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的生活惨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四、1.B“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分析错误,颔联“谁人陇外久征戍 何处庭前新别离 ” 诗人在这里举了两个中秋时失意的事例,意在佐证首联中“万里清光不可思”的说法,并没有特定的思念对象。
2.①前句通过写失宠的故姬遭受抛弃,流露出幽怨、孤独之情;②后句通过写在外征战的老将中秋之夜登楼望月,表现了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及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之情;③颈联借这两幅场景反映在中秋团圆夜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难以享受团圆的现实,表达无奈与愁苦之情。
五、1.中原战乱,百姓南逃;湘楚闭塞,消息不通。
六、1.这首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官军懦弱无能、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政权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