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4 10: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教训;认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根据教材P173—P174,我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出现了哪些失误?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6
1.《论十大关系》(1956.4)
2.“双百方针”
(1956.4)
3. 中共八大(1956.9)
内容:
——标志着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意义:
良好开端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成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内容:
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1956—1966年)
思考:八大的正确方针为何没能被坚持?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引发了一次大地震。波兰和匈牙利首先动荡起来,出现了反对共产党的浪潮。国内连续发生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闹退社,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批评中共领导,要求民主自由。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峻挑战
(急于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联的影响;
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巩固国防的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领导人的错误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良好开端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当时中国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
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到55万人,绝大多数是错划的。
整风运动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1956—1966年)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左”倾错误泛滥
总路线的错误指导下,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农业大跃进
——虚报产量、大放卫星田、浮夸风盛行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1956—1966年)
如何评价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
①“以钢为纲”;“超英赶美”
②“以粮为纲”;虚报“高产”
片面地追求高指标
“大跃进”就是发展生产力,但它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跃进,相反,还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大跃进”错在主观愿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②典型做法:大办公共食堂
(分配中搞平均主义)
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变革生产关系,但它错在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我国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思考:分析大跃进的错误和危害?
错误:
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危害:
造成征收指标过高,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
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造成资源的浪费;污染环境
……
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材料:《决议》确定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相结合;强调小社并大社;指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以后可以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作准备。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人民公社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
(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权机构)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吃大锅饭,公共食堂
集体劳动,共同生产
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思考: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和危害?
错误:
生产关系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
后果: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造成粮食的严重浪费。
反右派斗争
严重扩大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6
1957
1958
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良好开端
相同: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破坏了经济发展,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不同: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
①“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范畴
“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拓展提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异同
反右派斗争
严重扩大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6
1957
1961
1958
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两头好,中间差
1962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
四个现代化
1964
1965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良好开端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1956—1966年)
(2020·江苏高考·13)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C
链接高考
(2019·上海高考·1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标语流行于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C
链接高考
(2019·海南高考·12)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B
由于“左”倾错误并没有彻底清楚,加上当时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正当我国克服了经济困难,完成调整任务后,“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姚文元
文革导火线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海瑞罢官》是明史专家吴晗写的京剧剧本。1965年,姚文元发表文章批判吴晗(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的《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指出其是对社会主义的攻击。
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2
二月抗争
根据教材,梳理“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2 过程
“文革”
发动
1966春夏
1969.4
中共九大
1967初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
1971.9
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1975
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3.评价: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②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1966—1976年)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十年至此结束。
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和游行
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
思考:对“文化 大 革命”的定性。
从文化领域开始,因此称为“文化大革命”
实际波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规模大
波及面广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动乱
指导思想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实践
政治: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民主和法制。
——蒋传光《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
据官方估计,“文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
——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文化人士如邓拓、吴晗、老舍、田汉等被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甚至被迫害至死;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剧被斥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勒令停演。
经济:
民主政治严重破坏,法律形同虚设,公民基本人权遭到践踏,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面临崩溃边缘
文化:
一大批文化人士被迫害,文艺事业遭到摧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
领域 建设成就
工业
国防
农业
教育医疗
时代精神
外交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打开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阅读教材,梳理50—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伟大的建设成就?
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涌现。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极不平衡,70%的工业再沿海,只有30%在内地。
思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何要进行三线建设?
巩固国防安全的需要(60年代国际形势严峻)
工业分布不平衡,沿海为主,内地工业落后
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一线: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三线:大三线和小三线
作用:
1、增强国防力量,
保卫国家安全。
2、推动西部发展,
改善工业布局。
如何理解伟大建设成就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意义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②中共八大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③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⑤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⑥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这一系列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思考:谈谈你对上面这一说法的理解?
开创性、奠基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宝贵经验: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有正确经验,也有错误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一定借鉴(如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水平等)
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进一步结合——毛泽东思想的成功运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物质基础:经济的恢复、五年计划的进行等都为改革开放打下一定物质基础
(2020·海南高考·1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
A.一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C
链接高考
(2020·上海高考·9)观察右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发生于
1949—1950 1955—1956 1971—1972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际 B.参加万隆会议之际
C.重返联合国之际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之后
C
链接高考
(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C
《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6
反右派斗争
严重扩大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
1957
1958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头好,中间差)
1962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
四个
现代化
1964
1966
1961
八字方针
三年经济困难
良好开端
“文化大革命”
1976
内乱
建国30年伟大的建设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