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精品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精品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4 09: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分)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 )
A. 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 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 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 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2.(1分)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下列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 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3.(1分)九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文化交融 C. 海外贸易发达 D. 社会经济繁荣
4.(1分)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 中外交往繁盛 B. 政治制度完善 C. 民族关系和睦 D. 南北交流加强
5.(1分)“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郑和下西洋
6.(1分)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 发达的交通 B. 繁荣的经济 C. 清明的政治 D. 兼容并包的文化
7.(1分)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班勇
8.(1分)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 D. 鉴真东渡
9.(1分)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 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 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0.(1分)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状况 C. 对外关系 D. 社会风气
11.(1分)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 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 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12.(1分)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A. 《大唐西域记》 B. 《资治通鉴》 C. 《西游记》 D. 《牡丹亭》
13.(1分)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 先进的生产技术 B. 繁荣的中外交流
C.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14.(1分)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C. 玄奘西行
D.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5.(1分)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 )
A. 班超 B. 张骞 C. 玄奘 D. 鉴真
16.(1分)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辉煌。依据材料指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突出特点是( )
A. 单一交往 B. 双向交流 C. 闭关锁国 D. 和亲
17.(1分)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六次东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阿倍仲麻吕来华 D. 崔致远人唐求学
18.(1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中的“一个伟大僧人”是指( )
A. 鉴真 B. 玄奘 C. 晁衡 D. 崔致远
19.(1分)鉴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艰难东渡日本
B. 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D. 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20.(1分)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成为例证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鉴真东渡日本 D. 昭君出塞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唐太宗统治之始,就出现了“百夷奉遐赆,万国朝未央”的外交繁荣局面。不仅唐政府与七十多个国家有着往来,而且唐文化在域外也影响深远。唐朝在政府、经济、文化各方面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唐朝的对外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见解明确或理解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中印交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在宋元时更加深入。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先后传入中国。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
——摘编自《文明互鉴之光照亮陕西文化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代为中印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高僧。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3.(10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请你分别为图中人物写一段介绍词。
材料二: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二十一年和开成三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百年留学》
2.请指出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并概括中日交往具有什么特点?
3.综上所述,你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精神?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可知,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朝鲜,排除A项;题干是鉴真东渡日本,而非中华民族交融,排除C项;唐朝时期中日友好,而非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排除D项。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知道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
识记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运用所学综合作答。
3.【答案】A;
【解析】图片体现了唐朝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能够体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都体现了盛唐的社会气象。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以三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可知,唐朝与他国之间有政治、经济交流,中外交往繁盛,A项正确;政治制度完善,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民族关系和睦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排除C项;南北交流加强,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评述的是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研习佛法,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天竺。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而非到达天竺。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言国威而不是求取佛法。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行天竺《大唐西域记》。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今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玄奘西行天竺与《大唐西域记》。
6.【答案】D;
【解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运用,故该同学侧重于展示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B;
【解析】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等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频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文学艺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社会风气渐趋保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生产技术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C;
【解析】“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描绘了各国使者拜见大唐皇帝的壮观场景,故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对外关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解析】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是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不是吸收外来文化。排除A;CD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光耀千古的唐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光耀千古的唐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僧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的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ACD三项都是历史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历史史实,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有关鉴真东渡意义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异同。注意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
此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15.【答案】C;
【解析】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天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天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辉煌”可得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突出特点是双向交流,即“引进来”又“走出去”,B项正确。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掌握相关交往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B;
【解析】据题干“日本”“佛教”“六次东渡”“唐招提寺”可知,某小组研究的主题是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一个伟大僧人”是指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可知,D对鉴真表述不正确。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以鉴真东渡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成为例证的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历尽艰难万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这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这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这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关系,这使唐朝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对唐朝的对外关系的见解是唐朝实行开明与友好的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在位时,玄奘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取回大量佛经;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故答案为:
见解:唐朝实行开明与友好的对外关系。
论述: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在位时,玄奘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取回大量佛经;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和意义。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和意义。
22.【答案】高僧:玄奘。;观点:文明互鉴,促进发展。
论述: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口述沿途经历由其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中印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综上所述,开放包容、文明互鉴是各国走向繁荣的康庄大道。;
【解析】
本题以文字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以及影响等知识。
23.【答案】介绍词:鉴真:唐玄宗时,曾先后六次尝试东渡,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唐太宗时,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由其弟子记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和佛教的珍贵文献。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中日交往的特点:交往具有双向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多种形式。交往的领域广泛,文化交往最突出。持续时间较长、人员交往的素质高。;精神: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定信仰百折不挠的品质;致力于唐文化的传播。;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
第 12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