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扬州慢
姜夔
学习目标: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文本探究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所见
所闻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2、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空城”——破败荒凉。
清角吹寒
3.下片含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4、词人借助哪些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若杜牧重到扬州……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虚实结合
用典
联想
借景抒情
拟人
对比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词句
诗句来源
用典
艺术手法
1、用典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用句)两种。
2、用典的手法主要有四类,即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
(1)明用典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2)暗用典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4)反用典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 解。如
(3)正用典故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李商隐反用
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
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
虚实相生
实写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虚写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空城”
名句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
杜郎重到扬州为什么会“惊”?惊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古今变化之大。惊“十里扬州” 竟然变得“荠麦青青”。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之情。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