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名校 2021 级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因为修辞是一种话语技术,修辞必然与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造欲望
与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了巨大的修辞实验空间。文学常常废弃常规语法和标准
语汇,通过修辞寻找崭新的话语可能。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是在文类的辖制之下活
动。许多诗的修辞无法移到小说之中,戏曲的修辞也不适用于电影。修辞是文类属
下的次一级话语层面,并且在这个层面上强烈地显示出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
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
出种种虚伪和骗局,这即是所谓的“巧言乱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
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论断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许多理论家都表示了重质轻文的
倾向。的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以辞害意”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话语主体的道德品格,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
谋而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说服他人的三种重要依据是:理念、人品和情感。
除了深刻的理念和强大的情感共鸣,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
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也曾提出“修辞立其诚”。文辞修饰的意义是确切地
表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应该颠倒过来,虚假地为文造情。所以,孔子一方面认为,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又声明“辞达而已矣”。这既是对于修辞意义
的肯定,又是对于过分的文辞炫耀持有警觉的态度。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辞
的尺度——什么是理想的修辞。理想的修锌不是华丽夺目,而是真切自然。因此,
苏轼评论孔子这个观点时感叹地说,“辞达而已”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辞境界。
但是,正面对待“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时,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对话语主体进
行考察。每一个作家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相应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此,人们必须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解释这
种修辞为什么出现,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话语主体试图说服的对象是
谁。这时,话语主体的身份与修辞的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第八章修辞》)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
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近来,所
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
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
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有网友说:“跪求
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
再假了。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
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
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
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
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
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
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
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
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
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
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
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
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
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
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
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
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
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
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于故弄玄虚;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
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
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各类文学活动中,作家打破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的要求,往往可通过修辞运
用找到崭新的话语可能。
B.修辞能通过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制造出虚伪和骗局,故中国古代理论家对于修辞
有反感与恐惧情绪。
C.“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同盟后,相关新闻信息产品就可能成为“跪
求体”“哭晕体”,难以负起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的责任。
D.不用浮夸的“跪求体”“哭晕体”,也未必不能抓人眼球、增加流量,《快看
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优秀产品的巨大成功,就是明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要演说者人品高尚,即使其理念不够深刻,情绪不
够饱满,也可以说服人。
B.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便可解释某种修辞出现的原因、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
系并确定它的交际对象。
C.于媒体人而言,作风应实事求是,舆论担当应守正求真,一旦卖萌,就将失去
竞争力。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分有力,使论点鲜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明生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C.事务其本,本立而道生。 D.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近年来,“太震撼了”“央视刚刚曝光”“有身份证的都赶紧看吧”等用语在微
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中频频出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差半车麦秸(节选)
姚雪垠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他从入伍的时候起,就成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
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
着他。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
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他总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
里有烟没烟。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
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面前的原野,当然,噙着他的小烟袋。隔很长的时间,
他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塔一咂,就有两缕灰色的轻烟从鼻孔里呼了出来。同志
们有谁走到他的眼前,问他:“嗨,差半车麦秸呀,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老婆哩 ”
这时,差半车麦秸的脸皮就微微地红了起来。
有时候差半车麦秸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他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
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
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的小烟袋正像他本人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我看见了他的小
烟袋,就不由地想起来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们兴奋得发狂一般地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
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被绑在背后,脸黄得没一丝
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一根小烟袋,
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他表情严肃,像一尊铁人。同
志们疯狂地叫着:
“呵!打扮得多像庄稼人!”
“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 ”队长问,左颊上的几根黑毛动了几动。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不是念书人。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
星吧。……”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 ”
“没有,老爷。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
儿。” “有绰号没有 ”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嗯 ”队长的黑毛又动了几动。“差什么 ”“差半车麦秸,老爷。”
“谁差你半车麦秸?”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人们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
起的外号。他一口咬死说我不够数儿……”
“哈哈哈!”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队长一步追一步地问他的家乡、居住地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是大王庄不是小王庄。北军来啦,看见屋里
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庄里
人跑空啦,咱也跑吧。跑出去,唉,一天喝一碗凉水也是安生的!’俺就带着俺的屋
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肚子两片塌一片。
小狗子要吃奶,没有,就吱咩咩地哭着……”
被绑着的农人把头垂下去,有两行眼泪从他的鼻凹滚落到了嘴角。我们的队长
用低声命令说:
“说简单一点吧。你说你为什么拿着小太阳旗 ”
“老爷,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儿,咱们死了没
要紧,可是能眼巴巴地看着小孩子饿死吗 ’是的,老爷,小孩子没做过一件亏心事,
凭啥饿死呢 小狗子娘说:‘你回去吧,到庄子边把咱地里的红薯挖几根拿来度度命,
全当是为着救救小孩子!’大清早我回去了一趟,可是高庄子还有二里远,有几个戴
铜盆帽子的北军就开枪向我打起来,我又跑回来啦。回来听着小狗子在他妈怀里吱
咩咩,吱咩咩……”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能够再说下去了。
“不要哭!”队长低声又命令说,“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
“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
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继续说下去:“别人告诉我说,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
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老爷,
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叫我拿他妈的倒霉的太阳旗!
狗皮膏药似的!”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齿,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
队长。
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了一会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他终
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
隔了一天,刚吃过午饭,我又看见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院里出现。队长告诉我
们说他已经加入我们的队伍了。我们大家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高唱着我们的
游击队歌。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立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
小烟袋。
1938 年 4 月初写于武汉旅次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既写出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又呈现出具体的场面,增强了作品的真实
感和表现力。
B.小说无论是对主人公“差半车麦秸”,还是对次要人物游击队长都有生动传神
的细节刻画。
C.小说几次细致描写“差半车麦秸”噙着他的小烟袋,起到了“小细节、大印象”
的作用。
D.小说语言很有特色,善于运用鲜活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风趣幽默,
又典雅生动。
7.茅盾在《八月的感想》中给予这篇小说很高的评价,认为小说描写的“差半车麦
秸”其实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请结合文本分析他的形象特点。(4分)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8.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
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
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
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
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
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
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味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
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
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
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
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
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
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
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
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
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味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
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
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选自杜牧《李贺集》序)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B.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C.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D.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礼记》说:“幼名,冠字。”古时婴儿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男子
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取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
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总角,古时少儿未冠、少女未及笄时的发型,泛指童年时期。因头发梳成两个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发髻,如头顶两角而名。《诗经》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C.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的并称,后指宫廷音乐。晋
曹毗《江左宗庙歌·歌哀皇帝》有“愔愔云韶,尽善尽美。”后句的“律吕”一词
亦指音乐。
D.表兄,舅、姑、姨的儿子,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作表兄;分为姑表和姨表。贾宝
玉和林黛玉属于姨表兄妹,和薛宝钗属于姑表兄妹。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贺,幼年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其作品,感到很惊讶,
不相信是其所写,甚至到李贺家当面看虚实。
B.李贺的表哥受人所托,访求李贺遗失的作品,但拿了费用后一年多不见其踪影。
原来是恨李贺傲气十足,把他的诗文都烧了。
C.杜牧赞扬了李贺在风格、意趣等方面的成就,认为他是《离骚》的继承者,特
别是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
D.两篇选文都肯定了李贺的文学才华,并表现出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惋惜,认为他
如果没有那么早离世,能写出更多杰作。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4分)
(2)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4分)
13.李商隐《李贺小传》有:“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
之。”联系文章内容概括李贺之“奇”。(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胡歌
岑参(唐)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陇头吟
王维(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测战争。③典属国:
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对照,让本诗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使诗
歌境界得到了提升。
B.两首诗都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而王诗还塑造了戍楼上的长安少年和夜
月吹笛的征人形象。
C.王诗七、八句写偏裨副将身经百战,立下累累军功,现如今已经成了万户侯,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作者对其赞誉有加。
D.王诗运用典故,写苏武尽忠于朝廷,报效祖国,回来后做了个典属国,颇含深
意。
15.《胡歌》《陇头吟》均为边塞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
信;“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和不屑。
(2)《老子》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
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
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
的统帅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 题。
没有一把尺子,能够量出夜的厚度。鸟倦了,归巢后叽叽喳喳地吵闹一阵,在枝
丫中慢慢安静下来。大山和森林站在村庄外面,一下子变得远远的,在黑夜中显得更
加突兀和肃穆。百虫的歌声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
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仿佛谁在晚归的路上一跺脚,( )一粒星子掉在了大
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一粒星子到底撕
不开如此厚重的夜。
捉迷藏的孩子,在夜色中越走越远,慢慢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夜的缝隙。有的走
着走着就迷迷糊糊地走到了自家的楼屋,头一歪倒在床铺上,掉进了另一个更加深沉
的黑夜,把自己丢失在伙伴们的游戏里。有的走着走着便走到别的村庄或是鬼魅出没
的森林中去了,从此深陷在这个梦境中,再也没有出来。还有的走着走着,倚在一堆苞
谷蓬或是稻草垛中就睡着了。夜凉如水,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滴巨大的露珠把他喊醒,
他才恍恍惚惚地回到屋里,兄弟姐妹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排,月光已经晒白了整个大
地。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众人皆睡唯我独醒的恐惧和孤独,赶紧掀开一角棉絮钻进
去,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B.大地一片静寂,满地虫鸣顿时被踩灭了。
C.顿时被踩灭的是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D.大地一片静寂,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
18.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衬
手法进行简要分析。(3分)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0 小题。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
形态, ① 。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 ② :一是画家描
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
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
的审美标准中, ③ ,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
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
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19.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
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21. 以下面的短语为素材,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
年年重九 红桃贺岁 步步登高 丹凤呈祥
杏迎春 开视野 胜春光 龙献瑞
重阳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 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
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
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
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
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
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
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
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荆州名校2021 级高二上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 (“修辞能通过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制造出虚伪和骗局”错误,原文是“中国古代的许多理
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
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可见导致其对修辞反感
乃至恐惧的原因是“修辞的巨大力量”。或者反感的原因是理论家的担忧,并不是说所有的修
饰与夸张都能制造出虚伪和骗局。)
2.D (A.“只要演说者人品高尚,即使其理念不够深刻,情绪不够饱满,也可以说服人”错误,
原文是“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便可解释某
种修辞出现的原因”错误,原文是“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原文是“可能”。C.
“一旦卖萌,就将失去竞争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只是
一些网络媒体的行为,并没有表明一旦卖萌就没有竞争力。)
3.A (A.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强调文采
和质朴要兼备。既注重修辞,又强调“诚”。B.是说有的文章虽然道理讲得很深,说理亦恰当,
但是语言文字不好,不能成为好文章。强调作文要有修辞,语言文字要好,侧重的是“修辞”。
C.强调“根本”的重要性,跟“修辞”无关。D.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与“修辞立
其诚”没有关系。)
4. ①首先开篇由社会现实提出社会上“跪求”“哭晕”的浮夸文风;
②接着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眼球情结”,并指出其危害。
③然后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扭转社会风气和改变思路;
④最后总结论点,持中守正、推陈出新,“修辞立其诚”。
(一点 1分)
5. 我认为这种文风浮夸荒诞,让读者感到不适。 ①“修辞立其诚”,运用修辞手法还要讲究
内容真实、情感真切,不能一味哗众取宠。 ②这种文风容易助推谣言肆虐,更无从记录历史、
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③写文章应当质朴畅达、经世致用,祛
除浮夸,通过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来赢得读者。
(每点 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 (“风趣幽默,又典雅生动”分析错误。这篇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其中包含大量口语,
虽然有些口语如“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他一口咬死说我不够数儿……”等表现出幽默的一面,但作者主要是表现的主人公的朴实。)
7. ①胆小老实。憎恨日本人但不敢反抗,被抓后吓得几乎站不住。
②愚昧憨厚。为了家人活命,拿着妻子做的太阳旗出去寻吃的。
③淳朴善良。参加了游击队后时时惦念着家乡和土地,饱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一点 1分,两点 2分,三点 4分)
8.①运用倒叙手法。先交代“差半车麦秸”牺牲及战友们对他的怀念,设置悬念,然后回顾他
被误抓后参加游击队的全过程,饶有趣味。
②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不仅能增强真实性,而且可以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生动地刻画“差半
车麦秸”形象。
③以小烟袋为线索串联故事。小说开头写游击队长保存他的小烟袋像保存情书一样,中间多
次写“差半车麦秸”噙着小烟袋的细节,最后又以小烟袋结尾,构思严谨而巧妙。
(每点 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B (“贺诗稍尚奇诡”句意是李贺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句中“贺诗”作主语,“尚”
作谓语,“奇诡”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这样应在“奇诡”后停顿,所以排除 A、C项。
“所得皆惊迈”句意是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句中的“惊迈”译为“高超惊人”,都作谓语,
所以应在“惊迈”后停顿,排除 D项。)
10.D (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姑表兄妹,和薛宝钗属于姨表兄妹。)
11.C (“特别是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错。原文是“骚有感怨刺怼,言及
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可见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的是《离骚》,而
不是李贺的作品。)
12.(1)李贺就从婢女手中取来写的诗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
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书”,写的诗句;“足”,补足;“吊丧”,参加丧礼;“率”,通常,全都。)
(2)如果稍微宽限他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
(“少”,稍微;“假”,借用,宽限;“行年”,年龄,年岁;“涵养”,动词,修养、
使……涵养。)
13.①外貌清奇 ②诗歌创作过程奇特 ③诗文内容奇诡 ④离世之奇
(一点 1分,任意答出三点得全分)
参考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
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
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
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
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
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
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
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
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
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
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
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片片都有文采,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
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
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
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
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
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
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遗失
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找
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别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
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
孟子说:“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
群,二十岁声名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
他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
啊!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李贺,唐王朝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
绵,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姿态;河水遥远,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现
他诗歌的温和;秋日爽朗,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风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不足以表现他
诗歌的勇气;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古朴;艳花美女,不足以表现
他诗歌的色彩;荒凉的国家,废弃的偏殿,枯木丘坟,不足以表现他诗歌怨恨悲凉的情感;巨
鲸鳌跃、牛头鬼卒、人身蛇首,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虚无缥缈、荒诞奇异。大概是《离骚》的
继承者吧,说理上也许比不上屈原,在言词上或许能超过他。《离骚》对君臣治乱有讽谕作用,
有指责怨恨,说到君臣治乱之迹,时时有激发人心的感慨。只是李贺的诗歌,恐怕有没有这些
呢?李贺探寻以往的历史典故,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经道之人的原因,李贺活了二
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假使李贺不早死,诗歌上稍稍加一点说理,就可以称《离骚》为奴
仆了。”
(选自杜牧《李贺集》序)
14.C (本句是说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然而老将立功之后
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
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
15.相同点:两首诗歌都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借此表达了对他们长期征战之
苦的同情。(2分)
不同点:①王诗通过戍楼看星的长安少年,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通过月夜吹笛的陇上行人(征人),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思念家乡的愁思;也通过身经百
战却依然沉沦边关驻马流泪的关西老将与裨将封侯做对比,表现了对统治者赏罚不公的满怀愁
情;(3分)
②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鲜明对比,痛斥了汉、蕃两族将领苦乐不均的现
实。(1分)
16. (1)天生我材必有用 钟鼓馔玉不足贵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锄櫌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4)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5)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17.A (首先要考虑句子的陈述对象要一致,在句子陈述对象一致的基础上再结合事情发生的
逻辑顺序即可得出答案。)
18.①“一粒星子”反衬整个长空的浩瀚无垠;②“一粒星子带来的幽蓝的光焰”反衬了夜色
的浓黑与厚重;③“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反衬了夜的漫长。(每点 1分)
19.B (原文“丹青”指“绘画”。A.指绚丽的色彩;B.指绘画;C.指史籍;D.指丹砂和青雘,
可做颜料。)
20.①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 ②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 ③形似并不重要
(每点 2分)
21. 重阳节:步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2分)
春节: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2分)
22.【答案】略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由材料看出,作文题目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原则。珍视“善言”这一美德,体现
的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
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应多指运用表达的技术和
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闻者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
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句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
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句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句惊醒世
人的话。
写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
注意“更”字的涵义,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考生应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权衡与思
考,明确指出哪一种更重要。
若倾向于善言,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初出茅庐的青年,还是先学
会善言,把话说好,把话说对。须知,一番“善言”,恰若旭日初升三冬暖,也如吹面不寒杨
柳风。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话,不是做老好人、骑墙派,而是
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说得熨帖得当,可能是以退为进,可能是以柔胜刚,从而使论述更
全面。若更赞成敢言,则可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相关的名言,指出唯有“敢
言”,才可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弊病,促进进步。
立意:
1.“善言”如春风化雨。
2.善言凸显人生智慧。
3.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4.“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突显赤胆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