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甘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3.(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4.(2022·辽宁·高二期中)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B.消除了阶级差别
C.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D.传播了中华文化
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
A.近代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B.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C.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 D.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6.(2022·辽宁抚顺·高二期末)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品贵的瓷杯来饮用巧克力。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①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 ②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③中国瓷器受到欧洲贵族的追捧 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能力提升】
1.(2022·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二期中)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2.(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A.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3.(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D.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4.(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5.(2022·北京·高二单元测试)明代马六甲对中国的贡物中包括“沉香、乳香、黄速香、金银香”等众多香料。1511年,葡萄牙人阿尔布格里格率领舰队前来攻打并攻占了马六甲,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门户,从而获得了关于中国沿海地理的真实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葡萄人率先到达马六甲 B.西方推动中国沿海开发
C.中国的国门开始被打开 D.早期殖民扩张的必然性
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
二、材料分析题
7.(2022·辽宁大连·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年的250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世纪八十年代荷兰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
【直击高考】
1.(2020·北京·高考真题)“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 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 tea。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上图,cha 与 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2.(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答案】A
【详解】甘薯和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A项正确;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排除B项;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排除C项;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甘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启的新航路,引发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换,推动美洲的玉米、番薯及烟草等作物传入中国,C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当时明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植物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从而有助于世界文明交流,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辽宁·高二期中)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B.消除了阶级差别
C.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D.传播了中华文化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中国的茶叶对欧洲人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英国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茶叶对西方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
A.近代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B.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C.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 D.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物种交流,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引发了美洲的“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等,表明近代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奴隶贸易开始的时间和直接原因,排除B项;是甘蔗种植、蔗糖制造技术传播到美洲引发了“人口大迁移”而非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排除C项;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辽宁抚顺·高二期末)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品贵的瓷杯来饮用巧克力。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①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 ②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③中国瓷器受到欧洲贵族的追捧 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品贵的瓷杯来饮用巧克力”,可以看出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中国瓷器受到欧洲贵族的追捧,②③B项正确;欧亚之间之前就有贸易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CD项。故选B项。
【能力提升】
1.(2022·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二期中)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A.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答案】C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种传播到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交流速度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是通过西方国家间接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D.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物种交流,小麦在美洲的种植扩大,让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能吃上面包,而不需要进口欧洲的小麦,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美洲殖民地的饮食生活更为适宜,方便他们常驻美洲,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B项正确;近代化表现在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近代化等,材料中小麦在美洲的种植、传播与近代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奴隶贸易在15世纪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小麦种植主要服务于欧洲殖民者,“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D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了殖民活动服务,而不是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排除A项;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殖民扩张的手段是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北京·高二单元测试)明代马六甲对中国的贡物中包括“沉香、乳香、黄速香、金银香”等众多香料。1511年,葡萄牙人阿尔布格里格率领舰队前来攻打并攻占了马六甲,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门户,从而获得了关于中国沿海地理的真实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葡萄人率先到达马六甲 B.西方推动中国沿海开发
C.中国的国门开始被打开 D.早期殖民扩张的必然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马六甲出产香料,葡萄牙攻占马六甲之后获得了中国沿海地理的真实信息,这为后来葡萄牙最中国沿海进行殖民侵扰提供了条件,也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必然性,D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证实葡萄牙人率先到达马六甲,而且中国在这之前一直与马六甲存在来往,说明中国应当早于葡萄牙人到达马六甲,排除A;中国的沿海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国门被打开,排除C。
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
【答案】B
【详解】外来移民带来的病菌导致印第安人口锐减,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密切,因此防控疫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B正确;A不是对今天的启示,排除;防控疫情人人有责,而非发达国家单独承担的责任,排除C;D不利于疫情防控,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7.(2022·辽宁大连·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年的250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答案】(1)影响: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蔗糖的价格下降,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了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洲文明的倒退(黑奴贸易兴起)。(任答三点)
(2)人口迁移: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人到美洲。(任答1点)
物种交换:欧亚大陆物种(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麦类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物种(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任答1点)
商品流通:欧洲的手工制品到美洲、非洲;美洲蔗糖、贵金属到亚欧;亚洲(中国)的生丝、瓷器、丝绸等流向欧洲、美洲。(任答1点)
【解析】(1)
影响:根据材料“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及造成非洲文明的倒退等角度进行分析。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方面主要是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人到美洲;物种交换方面主要是欧亚大陆物种(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麦类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物种(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商品流通方面主要是欧洲的手工制品到美洲、非洲;美洲蔗糖、贵金属到亚欧,亚洲(中国)的生丝、瓷器、丝绸等流向欧洲、美洲。
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世纪八十年代荷兰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1)农民食用土豆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情况,土豆被欧洲探险家从美洲带到欧洲,逐渐在荷兰农家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2)咖啡的出现说明世界市场建立后,美洲的咖啡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进入荷兰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
(3)“一面挂钟”进入底层农民家,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成为荷兰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煤油灯的使用,说明电力尚未在荷兰广泛应用。
【详解】根据材料“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食用土豆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情况,土豆被欧洲探险家从美洲带到欧洲,逐渐在荷兰农家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壶咖啡”并结合所学可知咖啡的出现说明世界市场建立后,美洲的咖啡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进入荷兰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根据材料“一面挂钟”并结合所学可知“一面挂钟”进入底层农民家,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成为荷兰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一盏煤油灯”并结合所学可知煤油灯的使用,说明电力尚未在荷兰广泛应用。
【直击高考】
1.(2020·北京·高考真题)“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 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 tea。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上图,cha 与 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
(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详解】(1)地区:根据材料中的图例及传播路线可知,ch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和东欧、葡萄牙。; tea 的发音主要分布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及西欧和北欧等。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ha的发音分布主要和丝绸之路开通、新航路开辟引起的贸易中心转移有关; tea 的发音主要早期殖民扩张有关。
2.(2019·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见解:赞成学者认为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存在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两条线索的观点。
理由:19世纪全球人口剧增,人与自然的互动日趋活跃,煤炭和蒸汽动力的运用使食物生产实现了工业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恶化,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干旱、全球变暖、大肆毁林等问题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粮食问题,转基因作物也随之出现。
与此同时,人文进程也得到了发展,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在日益加强,19世纪40-6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鸦片战争、19世纪60年代至1910年的大规模移民、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1989年的冷战以及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无一不印证了这个线索。
【详解】本题是一题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认识与评价。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可以赞同这一观点。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论述时可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