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 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导入新课
他本可以当东北王,安享权利与富贵,却毅然宣布“东北易帜” ;
他被骂“不抵抗将军”,也被赞“千古功臣”“学生的保护者”;
他活了101岁,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相关史事: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后,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
1927年6月,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提出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一、九一八事变
柳条湖事件
日本侵略军侵略
中国东北,为什么
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际的冷漠
●美国总统胡佛说:“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
●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
国联李顿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
●苏联外交部:“苏联之所以采取严格的不干涉政策,乃起自其历来不可更改之和平政策。”
●德国外交部:“我们必须顾惜到日本…… 在有关任何反日阵营问题上保持克制。”
国民政府的软弱
“收缴军械,不得作报复行动!”
“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力避冲突。”
——9月19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材料一: “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
——1990年张学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材料二:“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
材料三:“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四:“余敢信凡国际联合会之参加国及《非战公约》之签字国,对于日本破坏条约之暴行,必有适当之制裁……”
—— 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演讲词
张学良误判为日军的挑衅。
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认为中国不具备抵抗日本的实力
幻想依靠国联遏制、制裁日本
中共的愤怒
1931年9月19日
《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戳穿日本侵华阴谋和九一八事变谣言。
揭露国民党“不抵抗”的卖国行径。
号召人民武装起来,反抗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
战后成了一片废墟的东北军北大营
3、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东北军撤入关内
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东三省沦亡
相关史事:
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 ,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
东三省沦陷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长春
末代皇帝溥仪
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日军铁蹄下的东北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很快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是伴随着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屠杀、血腥逮捕、疯狂讨伐和野蛮奴役、迫害来进行的。14年,东北人民生活于深深的苦难之中。
血腥屠杀
细菌试验
掠夺资源
奴化教育
建立伪满政权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局部抗战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 八一宣言》
中国抗日——《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
占领热河1933年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策划华北自治1935年
华北五省:
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东北沦陷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 九运动
背景 华北危机
时间
主力
领导力量
口号
结果
影响
1935年12月9日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被武力镇压
学生
中国共产党
2.一二· 九运动
国民政府
血腥镇压学生运动
青年学子
奔走呼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十二月九日的示威游行中,东北大学是游行伍的先锋,担任开路纠察之责。一二九学生运动引起了身兼东北大学校长职的张学良的重视。他派人携款慰问受伤和被捕的学生,同时电邀东北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
——王祝福《对一二九运动与西安事变相互关系的两点认识》
与国名党当局相比,张学良对待一二九运动的态度是什么?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的内容会是什么?
“一二·九”运动的发展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控诉侵略者的罪恶,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了时代的呐喊。
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西安事变
背景: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原因 根本
直接
时间 目的 人物 性质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2.概况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美派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主张是什么?
和平:可以有力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武力:中国有可能爆发更大的内战。
内战再起,更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出发点:
主张: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和秦邦宪、叶剑英等亲赴西安,首先与张杨沟通;然后又与蒋谈判。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
周:只要蒋先生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由于张、蒋俩人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他们的私人关系较好,两家的交往密切;又由于张对于蒋的本质认识不透;加之他的性格、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等因素,张对蒋存在有一定的忠君爱蒋思想。特别是事变后,张为维护蒋的领地位和尊严,一直有送蒋回宁的念头。
---刘翠芳《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宁原因之我见》
根据材料回答,张学良护送蒋回宁的原因?
张学良华清池扣留蒋介石是为了抗日,放蒋介石回南京也是为了抗日,亲自送蒋介石求得谅解同样也是为了共同抗日。事实上,张学良的这种做法是从维护蒋介石的威信,以利今后的抗日大局出发的,同时也顶住了亲日派对西安的讨伐并表明心迹。
---《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回答,张学良护送蒋回宁的原因?
西安事变
1936
九一八事变
1931
软禁
1990恢复自由
1901出生
2001年去世
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张学良《世纪行过:张学良传》
1936年12月25日下午蒋介石离开西安之前在机场
张、杨的结局: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立即被捕,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随后被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直至1990年。
杨虎城:兵变后被蒋介石逼到国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抗日被捕(1937年),此后辗转关押于各大监狱,1949年9月,连同子女、秘书一家共8人在重庆歌乐山被国民党残忍杀害。
1.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如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与该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C
2.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历史事件是( )
A.《八一宣言》 B.瓦窑堡会议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C
检测提升
3.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登载了一则重要新闻,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该新闻报道的事件应是(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百日维新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D
B
二次达标
1.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B
A
3.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B
A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一、九一八事变
1、背景:蓄谋已久、转嫁危机、有机可乘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制造者
二、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
4、结果:东三省沦陷、华北危急
5、意义:成为起点、揭开序幕、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1、背景:华北危机
2、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口号(88页)
4、意义:揭露…、打击…、促进…
1、时间、地点、人物、目的(逼蒋抗日)
2、经过:张、杨实行“兵谏”,通电全国
3、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P89页最后一段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1)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
(2)军事行动—袭击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3)东三省沦陷、建立伪满洲国
3、经过:
思维导图
日本侵略
中国抗争
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华北事变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西安事变
一二·九运动
板书设计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