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的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
如
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
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
赵
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
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
长
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
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
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
都
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逃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
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恩想;二是
杯
“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
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御
有,虽一毫而英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
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
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
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
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
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城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
“予夙慕胸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藕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
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
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
“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幕之深,期许之高。到
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胸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
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24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