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专题29 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类型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考点二 基本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比较
例 1 (2013·义乌)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酿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制作蜜枣时晒干水分
解析: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制作火腿时切块包装、制作蜜枣时晒干水分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制作红曲酒时发酵糯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B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钢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灯丝发光
答案:B
例 2 (2013·台州)自来水中常含有次氯酸(HClO)。次氯酸不稳定,易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可用下图表示。该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次氯酸(HClO),生成物是HCl和O2,所以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如图是表示物质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例 3 (2013·宁波)2013年4月25日晚8点,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砂土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砂土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灭火的原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有助燃剂(如氧气等),只要消除燃烧的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利用砂土灭火可以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助燃剂分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1)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2)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某同学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将点燃的红磷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过一会儿,燃烧匙内火焰熄灭。接着立即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熄灭的红磷又复燃了。
(1)请你分析红磷复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洒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2)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专题训练29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3·庆阳)当前,南海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南海是我国固有的领海,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气
答案:C
2.(2013·湖州)下列生活现象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电灯通电发光
C.冰块熔化
D.湿衣服晾干
答案:A
3.(2013·威海)在自然科学领域,对于“物质”概念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不灭理论说明物质不会转化
B.物质用肉眼都能看得见,但构成物质的微粒,用肉眼都是看不见的
C.物质是可变的,但物体在静止状态下,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按一定规律构成的
答案:D
4.(2013·绍兴)进行如图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氢气具有( )
A.还原性
B.可燃性
C.氧化性
D.助燃性
答案:A
5.(2013·台州)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6.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
C.液化石油气和空气
D.天然气和氧气
解析:化学爆炸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后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而发生的爆炸。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点燃时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A
7.(2013·绍兴)下列做法科学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锅内的油着火时,用水浇灭
C.高层建筑内发生火灾时,人们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D.逃离浓烟密布的火灾现场时,人应俯身并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解析:若用嘴吹燃着的酒精灯,会引燃灯内的酒精,引发事故;油的密度比水小,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不能乘电梯下楼,因为火灾会损坏电路,引起停电,人会困在电梯中。
答案:D
8.(2012·杭州)有理论认为,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有还原性 B.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C.常温下氢气较稳定 D.氢气对人体无毒
解析:题中出现了“氧化损伤”一词,且氢气可以对一些疾病起治疗作用,因此不难得出,利用的是氢气的还原性。
答案:A
9.(2013·威海)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解析:新物质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他物质,不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是世界上存在的物质,但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错误;一个反应中的新物质,可能在反应中变成其他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但水通过电解又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故B错误;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D错误。
答案:C
10.(2013·绍兴)下列用途与物质的性质不对应的一项是( )
解析:汽油作燃料相对应的性质是汽油具有可燃性。
答案:C
选项 物质的性质 用途
A 氮气较不活泼 食品防腐
B 铜有导电性 作导线
C 汽油易挥发 作燃料
D 稀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 除铁锈
13.国际油价的持续“高烧”,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不可再生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解析: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会越用越少,为缓解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应大力开发使用新能源;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形成的一种混合物;由于乙醇汽油的燃烧更充分,因此能够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答案:C
14.(2013·嘉兴)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装置验证空气中有水分
B.乙装置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丙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丁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解析: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能验证空气中水的存在,A能达到实验目的;加入硝酸银溶液,X溶液中若有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现象相同,不能验证是否有氯离子,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丙装置是教材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比较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白磷可得出燃烧需要助燃剂氧气,比较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可得出燃烧必须满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条件。
答案:B
二、填空题(共30分)
15.(6分)汽车行驶过程中,在汽缸内发生反应的产物有CO、CO2、NO、NO2等气体。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NO)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大,难溶于水; NO有毒,易与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
(1)上述内容中,描述NO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内容中,描述NO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NO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答案:(1)密度比空气的略大,难溶于水 (2)NO有毒,易与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3)2NO+O2==2NO2
16.(12分)现有以下6个变化:
①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给水通直流电
③锌加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⑤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⑥2013年5月31日,大庆市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4万吨粮食过火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宏观上表现为生成了新物质。在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微粒的符号)。
(4)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上述反应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1)①②③④⑥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上述化学反应中,只有②是由水这一种物质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这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3)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所以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H2和O2。(4)给水通直流电,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答案:(1)①②③④⑥ ⑤ (2)② ①⑥ (3)H2和O2 (4)②
17.(6分)(2012·宁波)2012年5月,广州某果蔬批发市场检查出来自某地的“甲醛白菜”(喷洒甲醛溶液保鲜的大白菜)。甲醛(HCHO)有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引起蛋白质变性。
(1)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这些属于甲醛的________性质。
(2)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根据以上信息,食用白菜前应减少可能由甲醛带来的危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气味、状态和溶解性,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只要能减少甲醛的含量即可:用水多次冲洗(或食用时加入醋,使醋与甲醛发生反应)。
答案:(1)物理 (2)用水多次冲洗(或食用时加入醋,使醋与甲醛发生反应)
18.(6分)(2013·台州)今年4月25日,台州市某废金属收购场发生火灾,十几吨金属镁爆燃,八辆装满清水的消防车却没有用武之地,最后用十三吨砂土才将大火扑灭。
(1)此场合不能用水灭火,因为金属镁在高温条件下会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砂土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____________。
(3)火灾现场的另一种金属A却没有发生燃烧,但其表面变黑。由此判断:镁的金属活动性________(选填“>”“=”或“< ”)A的金属活动性。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19.(17分)(2013·重庆)A、B、C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下图方式倒扣住蜡烛和白磷。
(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____________。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氧气耗尽 ②温度降低
③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蜡烛着火点改变
(3)C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所以蜡烛在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会熄灭,而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得更旺,当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后,蜡烛又会渐渐熄灭。把白磷倒扣在80 ℃的热水中,白磷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能燃烧。
20.(11分)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2)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3)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首先要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是这个不同的条件引起的这个结果,②和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个通入氧气燃烧了,另一个没有通入氧气没有燃烧,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③和④都是白磷且通入了氧气,一个是在热水中燃烧了,一个是在冷水中却不燃烧,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是移除了可燃物,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是为了控制温度在瓦斯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1)② ④ (2)③ ④
(3)移除了可燃物、控制温度在瓦斯的着火点以下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4年中考初中科学复习学案
专题29 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类型参考答案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 1.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
基本特征 新物质 新物质
本质区别 空隙 排列方式 组成 结构
现象 外形 状态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产生沉淀
判断依据 新物质 新物质
联系 一定 不一定
2.(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考点二 1.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 一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 单质化合物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交换成分 化合物
2.(1)置换 置换 复分解 (2)沉淀 气体 水 (3)酸碱盐 水 不是复分解
考点四 1.氧化 2.氧化 还原3.还原剂 还原 氧化剂 氧化
4.淡蓝色 蓝色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
水珠 红色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五 1.氧气 发光 放热 2.可燃物 有助燃剂氧气 达到一定的温度
3.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 移走可燃物
4.可燃性气体 易燃物粉尘 爆炸极限 明火 热 急剧膨胀 不一定 一定
中考典型精析
例1:解析: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制作火腿时切块包装、制作蜜枣时晒干水分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制作红曲酒时发酵糯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B
变式训练1:B
例2: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次氯酸(HClO),生成物是HCl和O2,所以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变式训练2:A
例3:解析:本题考查灭火的原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有助燃剂(如氧气等),只要消除燃烧的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利用砂土灭火可以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助燃剂分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1)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2)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变式训练3:(1)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2)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A D A A A D A C C C B C B
二、填空题(共30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1 页 (共 2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4年中考初中科学复习学案
专题29 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类型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的变化 的变化
基本 特征 没有 生成 有 生成
本质 区别 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变,变的是粒子的 和 构成物质的粒子的 或 发生了改变
现象 通常在 、 方面发生改变 常伴随 、 、 、 、 等现象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铁丝弯曲 镁条燃烧、铁钉生锈
判断 依据 没有生成 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 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 就表示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考点二 基本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比较
反应类型 定义 表达式 特点
化合反应 由 物质反应生成 物质的化学反应 A+B+……→M 多变一
分解反应 由 物质反应生成 物质的化学反应 M→A+B+…… 一变多
置换反应 由一种 和一种 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和另一种 的化学反应 A+BC=B+AC 一换一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 互相 生成两种新的 的化学反应 AB+CD=AD+CD 二变二
2.基本反应类型规律21cnkxtj2008
(1)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是 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 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是 反应。
(2)复分解反应的结果是:生成物中一定有 、 或 。
(3)中和反应是指 和 反应生成 和 的化学反应。中和反应 (选填“是”或“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
考点三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反应要从环境中吸收能量,有些则要放出热量。
考点四 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 反应。
2.物质与氧化物的反应中,物质从氧化物中得到了氧,属于 反应,氧化物中的氧被夺走,属于 反应。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叫 ,具有 性;失去氧的物质叫 ,具有 性。21cnkxtj2008
4.
考点五 燃烧反应21cnkxtj2008
1.燃烧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 发生的一种 、 、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
4.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是由于 或 在有限空间内达到 ,遇到 迅速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 ,气体体积 造成的。爆炸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 属于化学变化。
5.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比较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自燃
慨念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般情况下,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的急速燃烧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的燃烧
发生条件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否发光 发光 发光 无明显发光现象 发光
能量变化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热较慢,不容易察觉 放热明显
联系 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爆炸也不一定是由燃烧引起的,缓慢氧化不一定起的引起自燃,但自燃一定是由缓慢氧化引
中考典型精析21cnkxtj2008
例1:(2013·义乌)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酿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制作蜜枣时晒干水分
变式训练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钢铁生锈 C.玻璃破碎 D.灯丝发光
例2:(2013·台州)自来水中常含有次氯酸(HClO)。次氯酸不稳定,易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可用下图表示。该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21cnkxtj2008 D.复分解反应
变式训练2:如图是表示物质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例3:(2013·宁波)2013年4月25日晚8点,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砂土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砂土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3:某同学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将点燃的红磷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过一会儿,燃烧匙内火焰熄灭。接着立即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熄灭的红磷又复燃了。
(1)请你分析红磷复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洒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3·庆阳)当前,南海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南海是我国固有的领海,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氧气
2.(2013·湖州)下列生活现象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电灯通电发光
C.冰块熔化 D.湿衣服晾干
3.(2013·威海)在自然科学领域,对于“物质”概念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不灭理论说明物质不会转化
B.物质用肉眼都能看得见,但构成物质的微粒,用肉眼都是看不见的
C.物质是可变的,但物体在静止状态下,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按一定规律构成的
4.(2013·绍兴)进行如图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氢气具有( )
A.还原性 B.可燃性
C.氧化性 D.助燃性
5.(2013·台州)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6.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
C.液化石油气和空气 D.天然气和氧气
7.(2013·绍兴)下列做法科学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21cnkxtj2008
B.锅内的油着火时,用水浇灭
C.高层建筑内发生火灾时,人们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D.逃离浓烟密布的火灾现场时,人应俯身并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8.(2012·杭州)有理论认为,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有还原性
B.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C.常温下氢气较稳定
D.氢气对人体无毒
9.(2013·威海)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21cnkxtj2008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10.(2013·绍兴)下列用途与物质的性质不对应的一项是( )
选项 物质的性质 用途
A 氮气较不活泼 食品防腐
B 铜有导电性 作导线
C 汽油易挥发 作燃料
D 稀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 除铁锈
11.(2012·衢州)金属材料的使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用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是常用的方法,如4Na+TiCl44NaCl+Ti,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21cnkxtj2008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2.(2013·温州)高氯酸是已知酸中最强的酸,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高氯酸加热到92℃以上会发生爆炸,其化学方程式为:4HClO42Cl2↑+7O2↑+2H2O,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13.国际油价的持续“高烧”,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1cnkxtj2008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不可再生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14.(2013·嘉兴)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装置验证空气中有水分
B.乙装置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丙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丁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21cnkxtj2008
二、填空题(共30分)
15.(6分)汽车行驶过程中,在汽缸内发生反应的产物有CO、CO2、NO、NO2等气体。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NO)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大,难溶于水; NO有毒,易与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
(1)上述内容中,描述NO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内容中,描述NO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NO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2分)现有以下6个变化:①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②给水通直流电
③锌加入稀硫酸溶液中;④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⑤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⑥2013年5月31日,大庆市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4万吨粮食过火。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 (选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21cnkxtj2008
(3)我们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宏观上表现为生成了新物质。在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微粒的符号)。
(4)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上述反应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_________。
17.(6分)(2012·宁波)2012年5月,广州某果蔬批发市场检查出来自某地的“甲醛白菜”(喷洒甲醛溶液保鲜的大白菜)。甲醛(HCHO)有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引起蛋白质变性。
(1)甲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这些属于甲醛的________性质。
(2)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根据以上信息,食用白菜前应减少可能由甲醛带来的危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2013·台州)今年4月25日,台州市某废金属收购场发生火灾,十几吨金属镁爆燃,八辆装满清水的消防车却没有用武之地,最后用十三吨砂土才将大火扑灭。
(1)此场合不能用水灭火,因为金属镁在高温条件下会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砂土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____________。
(3)火灾现场的另一种金属A却没有发生燃烧,但其表面变黑。由此判断:镁的金属活动性________(选填“>”“=”或“< ”)A的金属活动性。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21cnkxtj2008
19.(17分)(2013·重庆)A、B、C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下图方式倒扣住蜡烛和白磷。
(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____________。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氧气耗尽 ②温度降低
③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蜡烛着火点改变
(3)C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0.(11分)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21cnkxtj2008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1)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2)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3)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