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初中科学复习学案专题37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中考初中科学复习学案专题37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2-17 07:45:1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4年中考初中科学复习学案
专题37 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 碳循环和氧循环
考点二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考点三 物质的检验
1.检验原理
(1)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进行检验。如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依据物质间反应时所产生的特殊反应现象。即所选的试剂和被检验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须能够产生下列现象之中的一种:①变色;②放出气体(通常指产生气体的气味或在溶液中反应时产生的气泡);③生成沉淀等。
2.常见有特殊颜色的物质21cnkxtj2008
Fe2O3: 色  Fe3O4: 色 Fe2+: 色 Fe3+: 色 Fe(OH)3: 色
Cu: 色 CuO: 色 无水CuSO4: 色 CuSO4·5H2O: 色 Cu2+: 色
Cu(OH)2: 色 S: 色
(注:离子代表含有这种离子的溶液)
3.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中考典型精析
例1:(2013·宁波)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21cnkxtj2008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变式训练1: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的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单质Ⅰ为红色固体,氧化物Ⅰ和单质Ⅲ均为黑色固体,氧化物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1)反应①中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
(2)氧化物Ⅱ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____________性,对人体有危害。
(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13·嘉兴)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白色粉末,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现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区分。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的粉末是________。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2:A、B、C、D、E、X、Y、Z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X、Y、Z是单质,B、C、D、E是氧化物,常温下C是液体,Y是黑色固体,E是红色粉末。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为________,X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B与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____________,
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例3:(2013·绍兴)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的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二: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________。
变式训练3:氯碱工业是重要的化学工业,采用电解精制的饱和食盐水来制取NaOH:2NaCl+2H2O2NaOH+H2↑+Cl2↑。但粗盐中含有杂质Na2SO4、MgCl2、CaCl2、泥沙等,必须经过提纯才能使用。提纯中常用下列操作步骤:①用稍过量的NaOH除去MgCl2;②过滤;③用稍过量的BaCl2除去Na2SO4;④用稍过量的Na2CO3除去CaCl2等;⑤用稍过量的HCl除去NaOH、Na2CO3;则:
(1)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填步骤编号)。
(2)加入Na2CO3溶液,其目的之一是除去CaCl2,还有一个目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专题训练21cnkxtj2008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3·达州)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鉴别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的是(  )
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
2.(2013·鞍山)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B.用紫色蕊试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1cnkxtj2008
C.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D.用浓硫酸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3.(2013·潍坊)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甲:NaHCO3、稀HCl 乙:NaOH溶液
B.甲:Al、稀H2SO4 乙:Ba(NO3)2溶液
C.甲:MgO、稀盐酸 乙:AgNO3溶液
D.甲:Cu、稀H2SO4 乙:BaCl2溶液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21cnkxtj2008
结合上述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④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有四种溶液:①氢氧化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稀硝酸④氯化铁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正确鉴别顺序是(  )
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①③②
6.(2013·义乌)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21cnkxtj2008
A.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CaCl2: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7.(2013·眉山)下列各组溶液,只用一种试剂不能鉴别的是(  )
A.Na2SO4、CuSO4、NaCl B.NaCl、Na2CO3、Na2SO4
C.FeCl2、NaNO3、Na2SO4 D.(NH4)2SO4、NH4Cl、NaCl
8.(2012·绍兴)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aO粉末(CaCO3粉末) 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C NaOH溶液[Ca(OH)2溶液] 通入过量CO2气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uSO4溶液(硫酸) 加入过量CuO粉末,加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9.(2012·嘉兴)比较归纳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若以下的物质转化都由一步反应完成:①Zn→ZnCl2 ②Zn(OH)2→ZnCl2 ③ZnCO3→ZnCl2。则(  )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 B.三种转化都必须加入盐酸才能完成
C.只有②发生了中和反应 D.三种转化的生成物中都有水
10.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SO4、BaCl2、HCl、K2CO3 B.HCl、Na2CO3、KCl、NaNO3
C.KOH、K2SO4、FeCl3、Ba(NO3)2 D.K2CO3、CaCl2、Na2CO3、KNO3
二、填空题(共30分)
11.(20分)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观察下列图表,氧元素在人体、海水、空气、地壳4种体系中,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4种体系的名称)。21cnkxtj2008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________,产生氧气的有________。21cnkxtj2008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标号)。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e.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12.(10分)(2013·衢州)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把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列装置后,测得装有浓硫酸的装置质量增加,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不变。
(1)该气体中一定不存在_________。
(2)若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就可证明原气体中存在氢气。
三、实验题(共20分)
13.(2013·衢州)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溶液,它可能是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龙龙、开开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表方案进行鉴别。21cnkxtj2008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龙龙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________溶液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稀硝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白色沉淀不消失 待测溶液是硫酸钠溶液
开开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①无明显现象 ②产生白色沉淀 待测溶液是硫酸钠溶液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龙龙同学滴加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写出一种即可)。
(2)龙龙同学认为开开同学方案存在缺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计算题(共20分) 21cnkxtj2008
14.(2013·绍兴)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晶体(Na2CO3·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_____。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________克。
(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________克。
(4)化学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21cnkxtj2008
(5)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0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6 页 (共 6 页)(共59张PPT)
专题37 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
考点二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例 1 (2013·宁波)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和物质推断能力。乙可以转化成铁,则乙一定是氧化铁,氧化铁可以和碳或一氧化碳或氢气反应生成铁,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制得铁不属于置换反应;丁能和铁、氧化铁反应,一定是稀硫酸;甲、丙可以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若甲是碳酸钠,甲和丁之间的反应就不是中和反应。
答案:A
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的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单质Ⅰ为红色固体,氧化物Ⅰ和单质Ⅲ均为黑色固体,氧化物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例 2 (2013·嘉兴)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白色粉末,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现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区分。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的粉末是________。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实验推断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甲是氧化钙;甲溶于水得氢氧化钙溶液,其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乙是碳酸钠,丙是氯化钠。
答案:(1)氧化钙(CaO) (2)Na2CO3+Ca(OH)2==
CaCO3↓+2NaOH
A、B、C、D、E、X、Y、Z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X、Y、Z是单质,B、C、D、E是氧化物,常温下C是液体,Y是黑色固体,E是红色粉末。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例 3 (2013·绍兴)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的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二: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推断能力。根据题意:试剂A是氯化钠溶液可推出沉淀1是氯化银,滤液1中含有:Cu2+、Ba2+、NO3-、Na+、Cl-;
若试剂B是稀硫酸,沉淀2是硫酸钡,滤液2中含有:
Cu2+、H+、NO3-、Na+、Cl-、SO42-;则试剂C应该是氢氧化钠,沉淀3是氢氧化铜,滤液3中含有:NO3-、Na+、Cl-、OH-、SO4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氢氧化铜;滤液3中除硝酸钠外,还含有的盐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氢氧化铜[或Cu(OH)2] (3)NaCl、Na2SO4
(1)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填步骤编号)。
(2)加入Na2CO3溶液,其目的之一是除去CaCl2,还有一个目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③④②⑤或③①④②⑤或③④①②⑤(任填两组) (2)BaCl2+Na2CO3==BaCO3↓+2NaCl
专题训练37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3·达州)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鉴别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的是(  )
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
答案:B
2.(2013·鞍山)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B.用紫色蕊试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C.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D.用浓硫酸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答案:C
3.(2013·潍坊)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甲:NaHCO3、稀HCl 乙:NaOH溶液
B.甲:Al、稀H2SO4 乙:Ba(NO3)2溶液
C.甲:MgO、稀盐酸 乙:AgNO3溶液
D.甲:Cu、稀H2SO4 乙:BaCl2溶液
答案:B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结合上述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④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混合气分离出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能源都遵循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守恒的原则;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说明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可燃物在燃烧的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整个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答案:D
5.有四种溶液:①氢氧化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稀硝酸④氯化铁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正确鉴别顺序是(  )
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①③②
解析:这四种溶液中,④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其他三种溶液为无色,所以首先鉴别出④氯化铁溶液;将④氯化铁溶液滴加到其他三种溶液中时,能得红褐色沉淀的是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稀硝酸呈酸性可以和碱反应,所以可以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和生成的氢氧化铁反应,稀硝酸可使其溶解。因此鉴别出各物质的顺序是④①③②。
答案:D
6.(2013·义乌)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CaCl2: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答案:B
7.(2013·眉山)下列各组溶液,只用一种试剂不能鉴别的是(  )
A.Na2SO4、CuSO4、NaCl
B.NaCl、Na2CO3、Na2SO4
C.FeCl2、NaNO3、Na2SO4
D.(NH4)2SO4、NH4Cl、NaCl
答案:B
8.(2012·绍兴)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解析:Fe2O3和Fe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错误;CaCO3粉末不溶于水,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能除去杂质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Ca(OH)2溶液和NaOH溶液均能与CO2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
答案:D
9.(2012·嘉兴)比较归纳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若以下的物质转化都由一步反应完成:①Zn→ZnCl2 ②Zn(OH)2→ZnCl2 ③ZnCO3→ZnCl2。则(  )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
B.三种转化都必须加入盐酸才能完成
C.只有②发生了中和反应
D.三种转化的生成物中都有水
解析:①锌与盐酸或可溶性的盐酸盐发生置换反应可生成氯化锌,故A、B、D错误;②碱与盐或酸反应生成盐,但碱与盐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碱与盐必须可溶,由于氢氧化锌不溶,因此不能与盐反应,故氢氧化锌只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锌,故C正确。
答案:C
10.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SO4、BaCl2、HCl、K2CO3
B.HCl、Na2CO3、KCl、NaNO3
C.KOH、K2SO4、FeCl3、Ba(NO3)2
D.K2CO3、CaCl2、Na2CO3、KNO3
解析: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钾溶液;与碳酸钾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硫酸钠溶液;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只有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产生气体,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
C组中的FeCl3溶液呈黄色,把FeCl3溶液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出现红褐色沉淀的溶液为KOH溶液;剩余两种溶液为K2SO4、Ba(NO3)2溶液,混合会产生白色沉淀,但无法区别二者;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CaCl2溶液与K2CO3、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
答案:A
二、填空题(共30分)
11.(20分)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观察下列图表,氧元素在人体、海水、空气、地壳4种体系中,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4种体系的名称)。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________,产生氧气的有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标号)。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e.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解析:(1)从图表中看出,人体中氧元素占65.0%,海水中占86.0%,空气中占21%,地壳中占48.60%,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海水、人体、地壳、空气。
(2)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金属锈蚀等,故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产生氧气的有③⑥。 (3)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产生,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c.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c错误;d.氧气会使金属锈蚀,会使燃料爆炸等,故d错误;e.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e正确。
答案:(1)海水、人体、地壳、空气 (2)①②④⑤ ③⑥ (3)b、e
12.(10分)(2013·衢州)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把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列装置后,测得装有浓硫酸的装置质量增加,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不变。
(1)该气体中一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就可证明原气体中存在氢气。
答案:(1)一氧化碳 (2)有红色物质生成
三、实验题(共20分)
13.(2013·衢州)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溶液,它可能是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龙龙、开开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表方案进行鉴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龙龙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________溶液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稀硝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白色沉淀不消失 待测溶液是硫酸钠溶液
开开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①无明显现象
②产生白色沉淀 待测溶液是硫酸钠溶液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龙龙同学滴加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写出一种即可)。
(2)龙龙同学认为开开同学方案存在缺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aCl2[或Ba(NO3)2或Ba(OH)2] (2)加入的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实验产生干扰
四、分析计算题(共20分)
14.(2013·绍兴)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晶体(Na2CO3·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_____。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________克。
(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________克。
(4)化学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
(5)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01%)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4年中考初中科学复习学案
专题37 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参考答案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三2.红棕黑 浅绿 黄 红褐 红 黑 白 蓝 蓝 蓝黄
中考典型精析
例1:解析:本题考查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和物质推断能力。乙可以转化成铁,则乙一定是氧化铁,氧化铁可以和碳或一氧化碳或氢气反应生成铁,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制得铁不属于置换反应;丁能和铁、氧化铁反应,一定是稀硫酸;甲、丙可以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若甲是碳酸钠,甲和丁之间的反应就不是中和反应。
答案:A
变式训练1:(1)CuO (2)毒 (3)CO2+C2CO
例2:解析:本题为实验推断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甲是氧化钙;甲溶于水得氢氧化钙溶液,其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乙是碳酸钠,丙是氯化钠。
答案:(1)氧化钙(CaO)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变式训练2:(1)CH4 O2 H2O (2)CO2+C2CO CO+Fe2O32Fe+3CO2
例3: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推断能力。根据题意:试剂A是氯化钠溶液可推出沉淀1是氯化银,滤液1中含有:Cu2+、Ba2+、NO3-、Na+、Cl-;若试剂B是稀硫酸,沉淀2是硫酸钡,滤液2中含有:Cu2+、H+、NO3-、Na+、Cl-、SO42-;则试剂C应该是氢氧化钠,沉淀3是氢氧化铜,滤液3中含有:NO3-、Na+、Cl-、OH-、SO4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氢氧化铜;滤液3中除硝酸钠外,还含有的盐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氢氧化铜[或Cu(OH)2] (3)NaCl、Na2SO4
变式训练3:(1)①③④②⑤或③①④②⑤或③④①②⑤(任填两组) 
(2)BaCl2+Na2CO3==BaCO3↓+2NaCl
专题训练
四、分析计算题(共20分)
14.(1)过滤 (2)5.3 (3)9
(4)解:由于B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与A相等,也为5.3 g,结晶水的质量为9 g。
Na2CO3·nH2ONa2CO3+nH2O
        106    18n
        5.3 g   9 g
= n=10
答:化学式Na2CO3·nH2O中n的值为10。
(5)解:设与样品C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a,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b,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c。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5.3 g  10%a  b      c
= a=36.5 g
= b=5.85 g
= c=2.2 g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14.8 g+100 g+36.5 g-2.2 g=149.1 g
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 5.85 g+14.8 g-5.3 g-9 g=6.35 g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26%
答: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