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分)辽宁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7月20日,我国最大的一座炼炉——鞍钢九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钢水。与上述成就相关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三大改造 D. 建立经济特区
2.(1分)如表为1957年我国部分行业产量情况。表中信息说明我国( )
项目 产量 比1952年增长
钢产量 535万吨 296%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
发电量 193亿千瓦时 164%
粮食产量 1.95亿吨 19%
棉花产量 164万吨 26%
A.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 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
C. 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发展 D. 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
3.(1分)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1分)如图为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该宣传画体现了我国( )
A. 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坚定信念 B. 土地改革后农民支持工业的决心
C. 一五计划时期工人建设祖国的热情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人的愿望
5.(1分)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6.(1分)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法》。该《选举法》的颁布实施( )
A. 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B. 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
C.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D. 标志着工业化建设开始
7.(1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说:“(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实行了( )
A. 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8.(1分)1954年9月,张爷爷作为农业战线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宪法的诞生投上了庄严的一票。这部宪法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1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发明和改进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劳动定额。这一时期出现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材料反映的精神内涵是( )
A. 乐于助人 B. 严守纪律 C. 忘我奉献 D. 生命至上
10.(1分)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1分)据图可知,“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
A. 发展中国外交事业 B. 完成土地改革
C.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 推进改革开放
12.(1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同时,奠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确立了,它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13.(1分)新中国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1分)如图所示的建设成就使我国( )
A. 迈入工业强国行列 B.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 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D. 实现工业品的全部国产化
15.(1分)某文件在序言中写道,该文件“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该文件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朝鲜停战协定》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1分)杨之光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如图),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她的喜悦来自于( )
A. 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B. 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C. 领取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D. 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7.(1分)下表为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文化、教育和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备注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A.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 大力支持文教卫事业
18.(1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四川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蜀道难”成为了“蜀道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川新建( )
A. 川汉铁路 B. 成渝铁路 C. 宝成铁路 D. 成昆铁路
19.(1分)如表为某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依据内容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一、历史背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二、内容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分)下列属于“一五”计划关键词的是( )
A. 重工业 初步基础 工业化 B. 改革投资 对外贸易
C.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D. 绿色共享 创新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0分)
21.(10分)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3月开始民主改革。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广泛、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了三大领主对百万农奴的人身奴役,广大翻身农奴成了西藏的主人,从这一天开始,西藏的社会制度实现了巨大的跨越,西藏各族人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幸福生活,同全国人民一道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进。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当时参加谈判的西藏首席代表是谁?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2.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的哪项成就推动了内地同西藏的联系?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3.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2年到1957年,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各种机械设备都成倍增长,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到1957年,我国已经能设计一些比较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从而使我国的工业技术一下子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生产资料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9.7%提高到1957年的52.8%。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1957年的9.5%。
材料三 建国之初,在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非常困难的。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大热情,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既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击,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了社会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财、物,也确保了在建设物资,甚至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计划的顺利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五年的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3.综合以上探究,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你可以获得哪些认识?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7月20日,我国最大的一座炼炉——鞍钢九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钢水”等信息可知,与上述成就相关的是“一五”计划。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而东北地区则是一五计划重工业集中的地区,1957年“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材料所述现象正是“一五”计划在重工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B项正确;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53-1956年,我国开展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迈出对外开放的步伐,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中“钢产量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比1952年增长98.5%,发电量比1952年增长16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迈进,A项正确;仅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排除B项;从题干中“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比1952年增加26%”可知,农轻重的比例不协调,排除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排除D项。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的影响。
4.【答案】C;
【解析】题目中有两个关键信息“1953年“、“更多的钢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基本任务中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此时是向工业化迈进的过渡期,C符合题意。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材料没有体现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坚定信念,A排除。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建设中出现严重“左“的错误,C排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1958年,排除D。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53年”、“更多的钢铁”。
解答本题一定要搞清楚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内容特征以及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据图片看出,1957年与1953年相比,我国钢产量、原油产量、煤产量都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有所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实施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选项B符合题意;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行标志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始。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选举法》的颁布实施的作用的相关史实。“1953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选举法》的颁布实施的作用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经济政策;排除ACD。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识记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9.【答案】C;
【解析】王崇伦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明和改进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劳动定额,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他实现100多项技术革新,填补我国冶金史空白,助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点,将知识点和题干结合,综合运用知识点。
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点,识记知识。
10.【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大都在重工业领域,表明一五计划的目标是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故B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正确解读。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3.【答案】D;
【解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青藏铁路通车建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是一五计划的内容。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是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
14.【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的建设成就都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1953-1957年,我国实行了“一五”计划。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道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D项正确。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掌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此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根据材料分析做出答案。
16.【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全国普选的基础上产生的,画作描绘了手持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她的喜悦来自于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A项正确;BCD都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这个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中工业、农林水利和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和卫生及其它等比例,特别是备注中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表明当时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该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要理解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识记一五计划的内容。
18.【答案】C;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川新建宝成铁路。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0.【答案】A;
【解析】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该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要理解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识记一五计划的内容。
21.【答案】阿沛 阿旺晋美;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影响:①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为国家建设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或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捍卫了中国、朝鲜的国家安全。;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一五计划和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对我国的重要影响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藏和平解放、一五计划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22.【答案】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社会主义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各种机械设备都成倍增长,新兴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等。;三大改造的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大热情,调动了社会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财、物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工业建设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等。;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
23.【答案】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内地,沿海较少。;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掌握一五计划起止时间、基本任务、成就、意义。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 7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