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优秀教案参赛作品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课
课 题: 《谭嗣同之死》
课 型: 主讲
上课时间: 2013年 4月17日
作 者: 刘建党
单 位: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揭秘谭嗣同之死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谭嗣同之死》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比较·探究课文,这个单元和上个单元有很大的不同,上个单元是对春天的感觉和情绪,感受的对象是自然美;这个单元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的精神美,主要是在重大事件中,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必要时坦然面对最大的牺牲,所以本单元以“慷慨正气”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动人力量,感悟取义成仁、献身正义的崇高精神。
《谭嗣同之死》选自《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中的《谭嗣同传》。它与前面的几篇文章又有不同,前几篇文章所写的烈士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牺牲的,而谭嗣同在面临改革事业流产时刻,是可以避免牺牲选择逃亡的,然而他却选择了引颈就刑,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把文章的重点放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引发学生思考,充分领悟仁人志士精神财富的宝贵所在。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全过程的态度、方法。在每个环节中,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开展谭嗣同诗词积累活动,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
1.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能够领悟内涵,获得启迪。“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变法、谭嗣同、梁启超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谜题
第一步:介绍人物,悲叹英雄遭遇
幻灯片出示个人资料
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出生日期:
1865年3月10日
出生:
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祖籍:
湖南浏阳
故居:
湖南省浏阳市大夫第
父亲:
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
母亲:
徐五缘
其他:
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
牺牲日期:
1898年9月28日(年仅33岁)
第二步:回顾历史,触摸时代脉搏
导入语: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谭嗣同用生命垫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谭嗣同却永远的倒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的年代,揭秘谭嗣同之死!
(板书课题:《谭嗣同之死》梁启超)
【设计意图】本课伊始,运用幻灯片出示人物名片资料,开门见山,让学生对谭嗣同有个初步的认识,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教师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走进谭嗣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揭秘谭嗣同之死奠定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知。
二 朗读课文,熟识案情
第一步,读准文本,了解案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榻(tà) 擘(bò) 谕(yù) 谒(yè)
箧(qiè) 杵(chǔ) 臼(jiù) 就戮(lù)
3.学生两人一组朗读课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第二步,读通文本,熟识案情
1.再读课文,翻译句子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其次,把不懂得词语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翻译文章。
最后,集体质疑,教师解答疑难字词。
2.出示词语,帮助理解
擘画:筹划、安排
谒:拜见
一箧:一小箱
系狱:拘囚在监狱中
就戮:接受斩刑
第三步,读懂文本,复述案情
教师请数名学生在班级中复述故事,看哪位学生讲得最精彩,评选出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读书。
三 合作探究,死亡诊断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对整个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秘谭嗣同之死。
具体步骤: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第一步:死前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浏览课文思考谭嗣同临死前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学生1:被捕之前:①谋救皇上,②谋救康有为,③交托书籍文稿,劝梁启超去日本,④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学生2:被捕之后:①拒绝东去日本、②题诗狱壁、③慷慨就义。
★学生3: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第二步:死时表现
问题:文章重点放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他选择?
★学生1:第一个层次:政变发生后,康有为的寓所遭到查抄的官方信息已经传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文件已经下达。文章已将形势紧急写透,但谭嗣同拒绝出逃。——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抱定牺牲的决心。
★学生2:第二个层次:形势更加险恶,而谭嗣同更加从容。(在家等捕者,去日本使馆劝梁启超出逃,自己选择留下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吾与足下分任之。”
★学生3:第三个层次:策划武力劫圣。——坚毅、果敢;天真、盲动。
★学生4:第四个层次:面临危机,仍从容不迫。(日本朋友苦劝东游,他拒绝。)
★学生5:第五个层次:谭嗣同的自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请自嗣同始。”——无私、圣洁。
★学生6:第六个层次:狱中题诗。——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
★学生7:第七个层次:慷慨就义——“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
第三步:诊断结果
问题:浏览课文,概括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1: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学生2: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学生3: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板书:光明磊落 奋不顾身 视死如归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三个步骤一脉相承:死前行为——死时表现——诊断结果。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既锻炼了学生检索材料、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为下文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还能让学生学会互动沟通,汇集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 交流讨论,死亡价值
过渡语: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保存了生命,才能从事救国大业。因而爱国者,都把保存自己当作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不轻易放弃生存的努力。陈毅之所以要潜伏在山林丛莽之间,就是要避免被敌人杀害。但是,谭嗣同面对改革事业流产之时,他是可以避免牺牲的,是可以出逃的,然而他却选择了引颈就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这种选择的得失成败。
第一步:选择死亡之理由
问题: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学生: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二步:选择死亡之价值
辩论题目:谭嗣同死的值不值?
具体步骤:
1.首先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并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理由;
2.其次在班级中开展一场辩论赛;
3.最后教师总结发言。
简记辩论如下
正方:谭嗣同死的有价值
反方:谭嗣同活着更有价值
★正方1:谭嗣同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会激励一个又一个中国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反方1:谭嗣同死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反而助长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可能会打击同仁志士的改革热情,终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正方2:“一个谭嗣同死了,千百万个谭嗣同站起来了”,革命的烈火不会被浇灭,反而会越燃越大,中国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反方2:“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革命的实力最重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每个人都像谭嗣同这样选择死亡,那么中国的明天又靠谁来维系?
……
教师: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对于谭嗣同死亡的价值问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开展辩论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实验,效果极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宝贵的见解,另老师刮目相看。
五 展示诗词,生命挽歌
过渡语:谭嗣同文武兼修,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老师知道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很多谭嗣同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比拼一下,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金奖!
预设活动一
小组展示搜集到的谭嗣同的诗句,评选出最佳小组。
预设活动二
若学生准备不够充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积累古典名句、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写作能力。
1狱中题壁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3别意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4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5除夕感怀(内顾何曾足肝胆)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6除夕感怀(我辈虫吟真碌碌)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7桂花五律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8过战鸟山
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
9河梁吟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10角声
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11似曾诗(死生流转不相值)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12似曾诗(无端过去生中事)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13题残雷琴铭
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14武昌夜泊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15潇湘晚景图
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诗词,分类积累诗词名句,同时也为下面的写作环节积累了素材。
【板书设计】
谭嗣同之死
死前行为 光明磊落
诊断结果 奋不顾身
死时表现 视死如归
【教学反思】
教案优点:
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性强,问题环环相扣,一脉相承。辩论活动设计新颖。
教案缺点:
1.阅读讨论占用时间长,搜集古诗词展示的时间略短。
2.教师多媒体展示谭嗣同诗词,内容多,时间短,学生没有记录下来。
使用建议:
1.详略得当,合理安排课堂节奏,开展适当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可把谭嗣同的诗词粘贴在后黑板,供学生参考记录。
课件22张PPT。谭嗣同之死梁启超主备: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袁凤揭秘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揭 秘 谭 嗣 同 之 死
朗读课文,熟识案情
合作探究,死亡诊断
交流讨论,死亡价值
展示诗词,生命挽歌谭嗣同名片 谭嗣同 (1865-1898)湖南浏阳人。自幼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
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次年,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应召入京,受光绪皇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9月21日慈禧政变发生后被捕。28日临时刑前愤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辑为《谭嗣同全集》。谭嗣同简介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12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拜康有为为师,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并一直追随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戊戌变法 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一、朗读课文,熟识案情第一步,读准文本,了解案情
自学指导语1: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五分钟后进行检测。
榻 擘 谕 谒
箧 杵 臼 就戮tà bò yù yè
qiè chǔ jiù lù第二步,读通文本,熟识案情
自学指导语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8分钟)
其次,把不懂得词语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翻译文章。
最后,集体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疑难字词句。
变: 遂: 方: 寓:
抄: 旋: 垂帘:
耳: 虽然:
知其不可而为之: 足下: 谒: 是夕: 竟日: 东游 :
箧: 无以酬圣主:
酬: 未可卜:
遂: 侠士: 卒: 再四: 强: 系狱: 系, 须臾; 春秋: 神气: 少: 就戮: 戮: 烈:文言字词积累政变就正在寓所 查抄。不久。女后辅佐幼主临政、听政。罢了。虽然这样,但是……知道它不可能还应该努力去争取。您,第二人称敬称。拜访、拜谒、拜见。这个晚上。整天。 东渡日本,指暂时
去日本避难。小箱子。无法报答圣明的皇帝。报答。难以预料。于是。指大刀王五。终于再三。苦劝。拘囚在监狱中。拴脚,引申为拘囚。极短的时间。年龄。神情。丝毫。接受斩刑。斩、杀。刚烈。第三步,读懂文本,复述案情
自学指导语3:
请数名学生在班级中复述故事,看哪位学生讲得最精彩,评选出故事大王!自学指导语3: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下面三个问题:(5分钟)
1. 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后的哪些事?
2. 怎样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
3. 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是怎样的人?二、合作探究,死亡诊断第一步:死前行为
1 .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后的哪些事?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劝梁启超东渡。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性格特点: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第二步:探究绝命诗2. 怎样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
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我自横刀向天笑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留:指自己。 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险,将来继续推行维新变法。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忍死须臾待杜根第三步:诊断结果
问题:浏览课文,概括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三、交流讨论,死亡价值 第一步:选择死亡之理由
问题: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第二步:选择死亡之价值
辩论题目:谭嗣同死的值不值? 明确: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对于谭嗣同死亡的价值问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展示诗词,生命挽歌 谭嗣同文武兼修,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老师知道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很多谭嗣同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比拼一下,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金奖! 1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2除夕感怀
我辈虫吟真碌碌,
高歌《商颂》彼何人。
十年醉梦天难醒,
一寸芳心镜不尘。
挥洒琴尊辞旧岁,
安排险阻著孤身。
乾坤剑气双龙啸,
唤起幽潜共好春。
3过战鸟山
冰玉相生愧独顽,
可儿豪胆镇心关。
悲秋剩有桓宣武,
雪涕重经战鸟山。4角声
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
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
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
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5似曾诗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
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
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6题残雷琴铭
破天一声挥大斧,
干断柯折皮骨腐,
纵作良材遇已苦。
遇已苦,
呜咽哀鸣莽终古!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