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7 13:33:54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职能分别是决策、审议、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二、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例1】 (2011·常州模拟)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
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例2】 (2012·南通模拟)“它原则上不问门第出生,只看成绩,即使是农民子弟,成绩优秀也可以入选……体现出公平竞争的机制。”材料所指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内阁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1.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考试选官。
2.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明成祖(永乐)设立内阁。
一、 选择题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 (2011·江苏学测)“继秦而起的汉皇帝……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汉初主要分封同姓为王
B. 汉初实行郡国制
C. 汉初地方官员由国家任免,不得世袭
D. 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
考点: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2. (2012·苏州期末)《朱子语类》记载:“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B. 门下省负责审议
C. 三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D. 尚书省负责执行
考点: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3.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考点: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4. 关于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 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②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 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④ 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力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考点: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5.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所指的制度应该是(  )
A. 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
C. 明代的内阁制度 D. 元代的行省制度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6. 宋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
7. 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
8. 清朝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
三、 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过关演练】
1. C 2. A 3. C 4. D 5. C 6. A 7. A 8. B
【冲A行动】
9. (1) 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2) 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杯酒释兵权;设“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使统兵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看法:阻止了地方割据,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北宋灭亡。
(3)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 职能:跪受(奏)笔录,将皇帝的旨意传达到中央各部门或地方大臣去执行。
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例1】 D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制造成“七国之乱”。而秦朝实行郡县制未发生地方叛乱。
【例2】 D 解析:题中解题关键词是“不问门第出生”“公平竞争”,是科举制的选官方式。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考点一】 1. 郡县 封国 2.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决策 审议 执行 宰相 相权 3. 中书门下 宰相职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4. 行省制度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 察举 孝廉 九品中正 门第 科举 考试
【考点二】 1.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 2. 军机处 跪受笔录 发展到顶峰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 P12~15)
1.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初期,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里是________、________并存。
2.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职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是指: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三省的长官都是______,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_,保证了皇权独尊。
3.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________。后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 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书省
________开始于元朝。元朝的行中书省主管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______________。
5.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________制,________作为选官的标准;魏晋南北朝:________制,选官凭借________高低;隋唐:________制,________选官。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修1 P16~18)
1.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______________废除宰相职位。 ________设立内阁。
2.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设________,军机大臣只能________,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____________。
3.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2) 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3) 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和腐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