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3课 华盛顿会议》(人教版选修3)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题: 第二单元《第3课 华盛顿会议》(人教版选修3)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7 13: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古罗马哲学家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拥有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是通过(  )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美国在《五国条约》中获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答案:C
2.根据下表《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说法正确的是(  )
国家





主力舰
52.5
52. 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①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平等的制海权 ②体现了英国国力的衰落 ③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美、英、日的海军军备竞赛 ④埋葬了英日同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埋葬英日同盟的是《四国条约》,④错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均正确。
答案:A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通过一系列会议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此过程中,美国获益最大。下列表述与“美国获益最大”这一说法不符的是(  )
A.操纵国际联盟,严厉制裁德国
B.通过《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C.签署《五国条约》,获取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
D.签订《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成为现实
解析: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己想要取得的东西,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因此,A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叙述与美国“获益最大”相符。
答案:A
4.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解析:抓住关键词“争夺”:英日两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属于分割殖民地问题上的得益者,两国在这一问题上更多的是合作。故选D。
答案:D
5.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由中国等九国参与制定 ②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③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受到遏制 ④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尊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但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当中,故④错误。
答案:A
6.下列关于山东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的重要问题
B.山东问题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的
C.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D.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解析: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而是在会外“直接谈判”而解决的。故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7题9分,第8题11分,共2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航行有绝对自由。
(三)……自由地,坦率地和公平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
(十一)……应保证现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有无可置疑的生命安全和自由发展的绝对自由的机会。
(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必须依据具体的协定,其目的是向大小国家同样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互相保证。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四条:各缔约国主力替换总吨位按标准排水量计算不得超过如下:合众国525 000吨,英帝国525 000吨,法国175 000吨,意大利175 000吨,日本315 000吨。
——《五国条约》
请回答:
(1)一战后的战胜国是怎样“调整”德国殖民地的?(3分)
(2)材料一、二说明“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是否有“绝对自由”?(2分)
(3)举出与所谓“绝对公正的调整”的原则相违背的实例。(4分)
解析:一战后列强对德国殖民地等的调整,是按照列强的意愿进行的,充分体现出是一次分赃行为。
答案:(1)以“委任统治”的形成加以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归英法,太平洋上岛屿归日本。
(2)各国主力舰吨位即实力大小,实际上决定了各国制海权和海上航行权力的大小,实力弱小的国家绝不可能和实力强大的国家有相同的领海及海上的绝对自由。
(3)《凡尔赛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竟规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转让给日本。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当,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失与破坏的责任。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美国黑人领袖W.E.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引起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这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5分)
(2)人们对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各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战争结束了,和平已经来临”;有人理解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拉开帷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首先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评价提炼观点时注意结合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立局面;第(2)问为开放性问题,无论同意何种观点都应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1)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不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疯狂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同意“和平已经来临”。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同意“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帷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新的不平衡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新的战争即将来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激烈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激化;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