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交流情况
一、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 认识依法治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三、 “一国两制”构想及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例1】 我国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
【例2】 (2012·江苏学测)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3. “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一、 选择题
考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 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考点: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2012·南通模拟)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权力机构构成示意图”。正式确立这一权力架构的文件是( )
A.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D.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考点: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 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的目标是为了( )
A. 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 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 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交流情况
4.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1992年“九二共识”
C. 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 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5. (2011·江苏学测)2011年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 )
A.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 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D.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6. (2011·江苏学测)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7.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
8. 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立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9.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三、 非选择题
10.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图2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
材料四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构建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和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梅宁华《对现代国家的新思考》
请回答:
(1) 根据图1指出唐朝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图2中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2) 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4) 材料一、三体现的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概括说明这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
【例1】 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例2】 B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九二共识”。
第9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 1. 第一届政协 新民主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 3. 19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4. 经济建设 1954 一届人大的召开 根本政治制度 代行人代会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956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西藏自治区(1965年) 当家作主
【考点二】 1982 宪法 制度化 法律化 依法治国
【考点三】 1. 20世纪80年代初 2. 1984 1997 一国两制 1987 1999 3. 1979 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解决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九二共识 一次历史性突破
第9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过关演练】
1. A 2. A 3. D 4. A 5. C 6. A 7. B 8. A 9. A
【冲A行动】
10. (1) 实行三省六部制。孟德斯鸠。
(2) 中华民国或南京临时政府。
失败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科学的监督机制,实现了民主和集中的合理结合。
(4) 共同之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同:唐朝的三省六部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第9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必修1 P94~97)
1.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时间:________年。会议: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两大原则: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4.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背景:建国后____________大规模展开;时间:________年;标志:______________。
地位:________________。
(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至1954前____________作用;1954年后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中共确立与民主党派“______________”方针,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________年,中共确立与民主党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针,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完善:1949年________确立;________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个自治区:__________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____________。意义:它满足了少数民族________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考点二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必修1 P99)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________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立法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祖国统一大业(必修1 P102~104)
1.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回归: ________年中英联合声明;________年7月1日收回主权;香港问题首先成功运用了“________”设想。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澳门回归:________年中葡联合声明;________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3.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________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台湾问题方针。
1992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共识,史称“____________”。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