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20课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20课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7 13:42:33

文档简介


第20课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例1】 19世纪60年代,上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列是洋泾浜英语和英语示例:
英语
Good morning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洋泾浜英语
谷地猫您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词意
早上好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① 英语开始在上海地区流行 ② 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④ 外币已经完全取代中国本国的货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例2】 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 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 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 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1.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深受影响。
2.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3.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的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5.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一、 选择题
考点: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1. 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A. 长袍马褂 B. 西装 C. 中山装 D. 列宁装
2. (2012·江苏学测)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考点: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3. 近代中国婚姻改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倡导婚姻自由。这种变化开始于(  )
A. 清朝同光年间 B. 清末民初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改革开放后
4.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 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 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 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 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考点: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5.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是(  )
A. 京张铁路 B. 唐胥铁路 C. 沪宁铁路 D. 京沪铁路
6.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考点: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7.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 铁路运输 B. 航运 C. 航空 D. 电报通讯
8. 1881年12月的《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从此段史料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近代中国最早在上海出现了有线电报
B. 近代中国最早的有线电报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C. 中国最初自己架设电线时需要外国人资金上的帮助
D. 中国最初自己架设电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支持
考点: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9.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其文字宣传与舆论鼓动,比革命党的军事影响更普遍。下列属于当时“革命报刊”的是(  )
考点: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0. 2006年1月16日,电影频道官方网站www.cctv.cn正式转型为电影专业门户网站,并启用新域名www.m1905.com。其中m代表movie,而1905年则可能来源于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特别纪念(  )
A. 电影开始传入中国 B. 上海首映“西洋影戏”
C. 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D. 上海公映首部有声电影
考点: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1.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主要是指(  )
①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 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 ③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④ 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12.“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主张的最初提出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
13. 1912年中国人可以坐火车,可以发电报与家人联系,也可以观看国产有声电影。(  )
14. 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风云儿女》。(  )
15.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影片《歌女红牡丹》获得荣誉奖。(  )
三、 非选择题
16.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图1 缠足和天足)      ,图2 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 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 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例1】 A 解析:图表不能反映④中外币已经完全取代中国本国的货币。
【例2】 C 解析:与大城市不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所以A、B两项不对。D项与图片不符。
第20课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1. 中山装 西服 旗袍 2.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考点二】 1. 轮船招商局 唐山到胥各庄 上海 冯如 北京至天津
2. 台湾
【考点三】 1.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民报 新青年 2. 定军山 渔光曲 北京电视台
第20课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过关演练】
1. C 2. D 3. A 4. B 5. B 6. A 7. D 8. C 9. C 10. C 11. D 12. B 13. B 14. B 15. B
【冲A行动】
16. (1) 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 变化: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若回答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习俗逐步近代化等内容也可)。
原因:西方文化的传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3) 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
第20课时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必修2 P64~67)
1.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1) 服饰的变迁:受西方影响,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有人穿________,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________,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
(2) 饮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___”,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考点二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必修2 P68~71)
1.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 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 铁路交通: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_______的铁路;辛亥革命前,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铁路建设发展缓慢。
(3) 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最早出现在中国的________(城市)。
(4) 航运: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 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 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____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
(2) 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到1949年,电话的普及率仅0.05%。
考点三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必修2 P72~75)
1.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3)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维新派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创办《____________》与维新派论战;新文化运动时,创办《____________》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 电影
1905年,诞生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__________》,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 电视
1958年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