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理解三大改造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
1. 基本任务:(1) 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3.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1) 经济建设方针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4) 要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 要不断完善民主与法制。
【例1】 (2011·江苏学测)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是( )
① 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 ②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③ 以市场经济为保障 ④ 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例2】 (2011·江苏学测)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 “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 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 1956年的“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3.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和农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一、 选择题
考点:了解“一五” 计划的建设成就
1.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一五”计划成果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胜利完成 ②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的重要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③ “一五”计划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2012·苏州模拟)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符合的有( )
①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② 建立了鞍山钢铁厂 ③ 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④ 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理解三大改造
3. (2012·南京模拟)下表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 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农业总产值(亿元)
461
510
535
575
610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提出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 D.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4. 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
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 阶级结构 ③ 主要矛盾 ④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考点: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6. 下面有关中共八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召开于1956年的北京
B. 大会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阶级矛盾
C. 大会认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 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考点: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 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税’,人民公社只一岁。”(“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不满情绪
D. “三大万岁”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8. 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 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9.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 )
10. 在中国现代史上出现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大折腾”的事件是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三、 非选择题
11. 阅读摘自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三段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
材料二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变。
材料三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渐进”的基本路径。在第一阶段,以英国为例分析其成为世界强国的内外因素。
(2) 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例1】 B 解析:以市场经济为保障是在1978年后,排除③即可。
【例2】 B 解析:依据图示时间1952、1957年可以排除。A项是在1958年,C项是在1978年后,D项是在2001年。
第21课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一】 1. 长春 沈阳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1953~1956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集体化 全行业公司合营 1956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3. 1956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
第21课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关演练】
1. A 2. A 3. D 4. A 5. C 6. B 7. A 8. B 9. B 10. B
【冲A行动】
11. (1) 基本路径:西方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完善国家干预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五个发展阶段。
英国变强的内外因素:新航路开辟,英国处在贸易中心位置,便于殖民贸易和扩张;拥有强大海军,战胜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奠定殖民霸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圈地运动积累了资本和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生产力。
(2) 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挨打;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3)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第21课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必修2 P50~53)
1. 了解“一五” 计划的建设成就:1953~1957年
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____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意义: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三大改造
(1) 时间:________年。
(2)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方法:
① 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走________道路。
② 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④ 结果:到________年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⑤ 意义:
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3.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 时间:_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 主要内容:
① 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意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2) “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指标。它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
(3)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