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主线: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
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
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一、村落的产生
1.概括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历程,指出推动演进的根本动力?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
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2.村落
条件
表现
影响
原始农业出现,筑屋定居形成聚居点。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耶莫遗址);
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为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特点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到了姜寨遗址的中期,由于同一群体内也开始半族分化,于是开始出现四个群体。群体内的房屋布局以一座大型房屋为核心,呈同心圆格局分布。……环壕的作用在于阻挡来自聚落外部的野兽等威胁,同时又有团结聚落成员,助其产生群体意识的作用。在中小型房屋的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土坑,应该是用于存贮粮食等的窖穴。
——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防卫→安全
居住
生存繁衍
二、集镇的出现
原因
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张虎林《农村经济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三次社会大分工
(1)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原始社会末期,因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的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
(3)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商业资本开始积累。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集镇雏形
主要
北宋
元朝
明清
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工商业集镇,行政集镇
漕运和海运发达,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中国古代的集镇发展概况
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干家窑镇“民多业陶”,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
◎明代九边
军事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
集镇:是指人口比村落多但比城市少的居民区,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地理位置优越
水路交通便利
商业人口集聚
市场规模扩大
专业分工明显
(对外)贸易发达
以汉口镇兴起为例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
三、城市的产生
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出现:
含义:
功能: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
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发展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
商朝
周朝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城”与“市”是一回事吗?
政治+军事
经济活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p56学思之窗: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特点?
布局特点:中正有序
(讲究次序分明,错落有致,形成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形制)
反映的规划思想是礼制精神;
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
“匠人营国”中蕴含一种明确的周王都城规划思想或制度:周王都的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王城干道宽九轨;宫城是全城规划的重心,位于城内;王宫内前有外朝,后有内朝,即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分置于外朝左右两侧;宫城的南北一线为城市中轴线,中心线前有王宫,后有市。
西方古代的城市
表现
古希腊
古罗马
欧洲 中古 时期
古代雅典城市示意图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行政
防御
宗教
商业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罗马阿庇亚大道遗址
10-11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典型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表现:
古罗马城供水系统
古罗马城排水系统
【讨论】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城市使人口大量聚居在一个地方,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促进工商业发展;
②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加强了安全防御的作用。
③城市庇护各种非农业非专业人士,促进技术、文化发展;
④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全球通史》
变化: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村落到城市的演进,
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
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
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小结
中世纪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各地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
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自然环境
中国古建筑木架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屋顶形式上,庑殿顶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歇山顶在唐代王及贵官、寺观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观用,公侯贵官下至庶民只能用两坡的悬山或硬山屋顶;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许用;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3.受文化习俗影响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各地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
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
2. 世界各地民居概览
地理环境:雨水稀少,缺乏木材。
建筑材料: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
建筑结构:前庭、前室与主室。
地理环境: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建筑材料: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建筑结构:庭院、柱廊等
1.两河流域
2.古埃及
防晒保温
◎古代埃及民居复原图
3.古代中国民居
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远古:
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建筑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先秦以来:
学思之窗:从唐朝不同品级官员的住房,“间”“架”的数量有着严格区分,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限制随便营造,有严格的法令规范。
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建筑结构: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民居类型主要代表:
北方:窑洞、四合院;
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明朝时:
冬暖夏凉
不破坏生态
不占用良田
经济省钱
江南多雨潮湿,把外墙涂白,利于反射阳光,也利于防潮;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陕西窑洞
四合院
福建土楼
粉墙黛瓦徽派民居
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还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湘 西 吊 脚 楼
结构
主要材料
特征
发展
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
中庭(核心)、凹室、正屋等
混凝土、拱券(xuàn)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集体住宅:3世纪
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由筒拱向十字拱的演变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
◎拱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罗马万神殿
美洲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
①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从事耕种,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
②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印度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原因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古代 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2. 世界各地民居概览
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影响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城镇
居住环境
村落
集镇
城市
农业产生
筑屋定居 聚居点
工商业产生
军事防卫
社会治理
工商业发展与社会治理
为定居、繁衍、防卫等集体活动提供条件
具有防卫、工商业、行政等功能
各具特色的集镇
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宗教中心
各具特色的民居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