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23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23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7 14:25:06

文档简介

第23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无产阶级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政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为它本质上是军事统制政策,由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的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超越生产力水平,甚至触犯了广大人民和工人的利益,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例1】 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方针 D. 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例2】 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式下被迫采取的措施,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 新经济政策的“新”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它是一条适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被过早的终止了。
一、 选择题
考点: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这表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政策是(  )
A. 土地改革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2. (2012·无锡模拟)在某一阶段里,列宁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在这一阶段实施的措施是(  )
A. 实行粮食税 B. 恢复商品流通
C.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 废除实物配给制
考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3. (2012·江苏学测)“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颁布“四月提纲” B. 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推行斯大林模式
考点: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4. “新经济政策规定出一条新的建设道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下面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史实有(  )
①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② 解除了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③ 政府以租让的形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全部企业 ④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 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战胜资本主义 B. 是苏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 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 是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6.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根本的不同在于(  )
A. 是为了消除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重危机 B. 是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
C. 是为了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 D.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7.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 斯大林模式
8. 在1923年,中国某一旅游团到苏俄参观旅游,可以看到的景象是(  )
A. 苏俄人民为打败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纷纷参军
B. 苏联人民热情介绍工业化的重大成果
C. 苏联人民自愿做向导,带领他们参观集体农庄
D. 苏联人民从商店中,可以自由贸易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9. 1918年苏俄开始实行余粮收集制,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
10. 1923年,苏俄农民瓦西里在交纳了粮食后,把余粮运到不远处的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没收了他的余粮,并处以巨额罚款。(  )
三、 非选择题
1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 是指什么? “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2) 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例1】 B 解析: 由时间1925年及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集体化方针、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都在1925年之后。
【例2】 D 解析: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23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考点一】 1.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 “共产主义”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3. 粮食税 私人开办小企业 外国资本家经营 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经济迅速恢复 政治形势
第23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过关演练】
1. B 2. C 3. C 4. D 5. A 6. D 7. B 8. D 9. B 10. B
【冲A行动】
11. (1)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危机。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
(2) 原因:1929年的经济危机。行动:实施新政。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干预经济)。
(3) 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经济模式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要适应国情。
第23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必修2 P94~97)
1.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国内战争爆发,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② 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③ 内容
④ 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色。
⑤ 评价: a.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结束后,矛盾进一步恶化。
2. 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 背景
①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② 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 时间:______年,俄共(布)“十大”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 内容
农业方面:实行________________,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工业方面: 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______________: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_________;
流通方面:恢复______________;
分配方面:废除 。
(2) 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 评价
① 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 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____。
③ 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