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时 斯大林模式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苏联改革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改革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例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例2】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交纳固定粮食税
C. 推行农业集体化 D. 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它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2.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后归于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3. 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一、 选择题
考点: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 (苏联)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沙皇统治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斯大林体制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2. (2012·无锡期末)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 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3.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 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4.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 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5.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6.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
A. 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C. 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 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7. (2012·南通模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成员由政府任命,他们在莫斯科的笼统计划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上草拟出每个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与现在由计算机制订的计划相比非常原始,但也有三大卷1600页之多。”苏联的这种做法导致( )
A. 地方积极性明显提高 B. 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C. 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 D. 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8. (2012·镇江模拟)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B.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D. 以工业化为主导
9. (2012·南师附中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下列对这一 “独特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B. 这种体制使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 强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考点: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10. 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领导人是(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11.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A. 都实行余粮收集制
B. 不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 都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 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12.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使苏联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
13. 有人说:“假如集体农庄可以保留它们的全部收入用来报酬成员的劳动,是否可能适当地组织集体农庄的劳动队伍还有疑问。当国家拿走这种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时,失败是必然的。”( )
三、 非选择题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和美国都对各自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二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所述的“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是指美国面临的什么境况?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这对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材料二表明苏俄对以往哪一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据材料概括其调整的目的。
(3)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分别指出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
(4) 以上材料体现了美、苏经济体制的成功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例1】 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都在1929年之前,而赫鲁晓夫改革是在50年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它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例2】 C 解析: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第24课时 斯大林模式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苏联改革
【考点一】 1.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 农业集体化运动 2. 工业化 第一位 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考点二】 经济管理方法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苏联解体
第24课时 斯大林模式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苏联改革
【过关演练】
1. C 2. C 3. C 4. A 5. C 6. A 7. D 8. C 9. B 10. D 11. C 12. A 13. A
【冲A行动】
14. 境况:(1) 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对策:罗斯福新政。影响:由自由放任转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2) 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如答为了摆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亦可)。
(3) 苏: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4) 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或方式;经济发展模式要因时而变。
第24课时 斯大林模式和20世纪50年代
以后的苏联改革考点一 “斯大林模式”(必修2 P95~96)
1.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 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 表现:① 工业方面: 苏联采取了____________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②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__________的计划经济。③ 农业方面:苏联政府推行了________________,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2.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 经验:①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②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________,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居欧洲__________、世界__________。③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 教训: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______________提高缓慢。②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__。④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点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苏联改革(必修2 P100)
1.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1) 改革的背景:① 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 主要措施:① 改革的重点,是用_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_____。②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 改革的结果: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________。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