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32课时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冲A与过关】(人教版)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 课堂演练+要点梳理(考点击破+真题体验):第32课时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7 14:32:50

文档简介

第32课时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汉字与中国书画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中国的戏剧艺术
了解京剧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项目
成就
外传
地位或意义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对内:是文明古国标志
对外: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
3. 总之,四大发明预示资本主义社会到来,使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会的进步
  二、 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 春秋末年:诗歌 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 战国:屈原创作楚辞,代表作《离骚》。
3. 汉朝:赋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
4. 唐朝:唐诗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山水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杰出代表:李白、杜甫。
中唐:白居易。
5. 宋朝:宋词 婉约词: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6. 元朝:元曲 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
7. 明清: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 建国后经过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 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1)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 制定《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3)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例1】 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适宜的是(  )
① 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 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 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 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例2】 (2011·江苏学测)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春秋末年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下关于《诗经》的介绍,正确的是(  )
①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② 是孔子的成名作 ③ 孔子把它定为儒家经典,曾是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之一 ④ 是儒家经典之一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 四大发明的出现是一个过程:造纸术在汉朝、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2. 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 汉字字体的辨认。
4. 京剧是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
5.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 1956年毛泽东“百花齐放”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
一、 选择题
考点:四大发明
1.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指的是(  )
A. 火药 B. 指南针
C. 活字印刷术 D. 造纸术
2. (2012·苏州模拟)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 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 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 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 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考点: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3.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 《诗经》 B. 《离骚》
C. 《春秋》 D. 《论语》
4. (2012·扬州期末)“梦中壮士吟,听铁板铜琶,琴心剑胆,岂让东坡独步;醉里吴钩舞,看纵横万里,叱咤千军,应追武穆比肩。”上述对联中赞颂的词人应该是(  )
A. 苏轼 B. 柳永
C. 辛弃疾 D. 李清照
考点: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
5. (2012·扬州期末)秦朝“阳陵虎符”,其铭文精美,笔道圆匀,笔力雄健,结法谨密,更兼字画错金为之,灿灿金光,炫人眼目。其铭文的字体是(  )
A. 隶书 B. 篆书 C. 楷书 D. 行书
考点: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6. 下列中国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 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C. 原子弹研制成功 D.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7. 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8. (2012·扬州期末)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颜体”楷书,其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9.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
三、 非选择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制度。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
请回答:
(1) 有同学要用上面的史料进行历史课题研究。请你帮助他(她)为课题拟定一个名称。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 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例1】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西方的智者运动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印刷术还没有形成,故不选④,其他的都是对的。
【例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经》的相关史实,《诗经》是儒家经典,但不是孔子把它定为儒家经典的,也不是孔子的成名作,《诗经》是经孔子整理编订的,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第32课时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一】 1. 西汉 蔡伦 阿拉伯 雕版 毕升 宋朝 北宋
2. 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 社会进步 地理大发现 3. 诗经 西周 春秋中叶 现实主义 离骚 浪漫主义 诗仙 现实主义 诗圣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4. 商朝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由繁到简 魏晋 魏晋 自觉 笔画 形体严整 实用 柳公权
简约 勾连不断 审美 审美 实用 天下第一行书 5. 借物抒情 《墨梅图》 《墨兰图》 6. 道光 徽汉合流
【考点二】 1. 原子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60 1970 东方红一号 五 航天时代 2003 “神舟五号” 三 1973 南优2号 200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茶馆》 郭沫若 《青春之歌》 3. 德育 智育 经济发展 半工半读的 4. 科教兴国 现代化 世界 未来 211工程
第32课时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过关演练】
1. C 2. B 3. A 4. C 5. B 6. B 7. A 8. B 9. A
【冲A行动】
10. (1) 四大发明的影响或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
(2) 四大发明在中国没发挥其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3)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第32课时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必修3 P36~49)
1.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造纸术:________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________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造纸术因而传入____________,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________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________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________时军事上广泛使用。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________时,指南针就用于航海。
2.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________和宗教改革,促进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________________的时代。
3.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时期
体裁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春秋
诗歌
《________》(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整理,收录______至______的诗歌,奠定了古典文学________的基础
战国
楚辞
屈原的《________》,具有________风格
汉代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唐代

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陈子昂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赢得“________”美誉
杜甫:以________的“诗史”,被誉为“________”
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宋代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
元曲
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明清
小说
四大名著:《________》《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________,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脉络发展,总趋势是________。
中国书法艺术在________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________时期开始进入了________阶段。
楷书:________详备、结构________,具有不可比拟的________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________的楷书各具特点。
草书:笔画________、________、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盛唐张旭、怀素。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既有________价值,又既有________价值。代表:王羲之《兰亭序》有“________”的美誉。
5.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它强调表现个性,讲究________,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________》、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______》
6. 了解京剧的产生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______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必修3 P92~103)
1. 了解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作出了发展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即“两弹一星”的决策。
20世纪________年代初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________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________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________年,________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著名科学家,在________年,他培育出杂交水稻________。于______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第一人。
2.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老舍的话剧《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________》等。
3.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初,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在全面建设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了满足________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学校教育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文革”结束后,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及实行“________”发展战略。80年代,提出教育 “三个面向” ( “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制定《义务教育法》; 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________”计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