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教与学 学导练 生物学 八年级 下册 配北师大版(内文)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目录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水、阳光、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课前预习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包括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_____________,包括人类在内;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知识点1
生态因素
形态
生理
分布
生物因素
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
2.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_____________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_____________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3.___________是生命的能量源泉。绿色植物只有通过_____________才能在叶绿体中把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知识点2
非生物因素
生长发育
降水总量
太阳光
光合作用
太阳能
化学能
温度
降水总量
5.种内关系是指_________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6.种间关系是指_____________生物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是最常见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知识点3
生物因素
同种
不同种
捕食
竞争
共生
寄生
7.竞争指的是两种生物因利用_________________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并从后者摄取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_____________在一起,相互依存的种间关系。
同一有限资源
体内或体表
营养
共居
精巧点拨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和生物影响环境。
2.影响植被的分布的因素很多。山区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海洋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照的影响,所以深海和浅海的藻类植物种类不同。同一纬度地区的植被不同,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例如锡林郭勒草原和长白山森林气温相近,植被类型却不同。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
A.非生物因素 B.生态系统
C.生物因素 D.生态因素
知识点1
生态因素
D
2.对于小麦田里的某一株小麦来说,影响其生活的生态因素包括( )
A.麦田里的各种植物和动物
B.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
C.麦田里除小麦外的其他生物和阳光等非生物
D.麦田里除这株小麦外的其他生物和阳光等非生物
3.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沂河中的鲤鱼生活的生态因素?( )
A.河中的水 B.河水的温度
C.水中的其他生物 D.河岸上吃草的牛
D
D
4.影响桃树生活和生存的生态因素有( )
A.生物因素和水、温度
B.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非生物因素和植物
D.植物、动物和阳光、温度
B
5.下列关于生态因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某一环境中的生物同时受到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B.同种生物的相互影响就是指竞争关系
C.生态因素就是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非生物因素
D.影响霉菌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温度
A
6.在水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空气②水分③杂草④青蛙⑤田鼠⑥温度⑦土壤⑧稻螟虫
A.①②④⑤ B.②⑤⑦⑧ C.①②⑥⑦ D.③④⑥⑦
7.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小草、病毒
知识点2
非生物因素
C
D
8.严重干旱可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这说明哪项非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 )
A.光 B.水 C.空气 D.土壤
9.“葵花朵朵向太阳”,这句话描写的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温度 C.土壤 D.空气
B
A
10.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一些基本条件,下列非生物因素中,不属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是( )
A.空间 B.适宜的温度
C.稳定的营养供给 D.土壤
D
11.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关系。( )
A.合作 B.捕食 C.寄生 D.竞争
12.下列生态因素中,哪项不是影响水稻生长的生物因素 ( )
A.水稻田间的杂草 B.水稻害虫
C.水稻田里的水 D.管理稻田的农民
知识点3
生物因素
B
C
13.下列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俗语或诗句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
14.下图中能说明a、b两种生物为共生关系的是( )
B
15.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诗句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二、非选择题
16.(综合应用)为打造“花园式学校”,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内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各班也有了自己的实践基地。同学们定期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治虫和清除杂草。夏天,给新移栽的苗木遮阴:冬天,将部分花木搬进温暖的花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内,影响花草树木生活的生态因素有两类。水、肥料、阳光和温度属于_____________因素;虫、杂草属于_____________因素。
非生物
生物
(2)清除杂草有利于花草树木更好地生长,说明杂草与种植的花草树木存在着_____________关系。如果不及时给花草树木浇水和施肥,则花草树木会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给新移栽的苗木遮阴;冬天,将部分花木搬进温暖的花棚。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竞争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环境影响生物
(4)大树下凉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5)经分析、研究,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这种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影响环境
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17.(资料分析)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1787年,有一个叫飞利浦的船长带了一些仙人掌到澳大利亚种植。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仙人掌的生长,而且没有天敌的存在,仙人掌便在澳大利亚快速地蔓延开来并占领大片土地,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成为当地的一大灾难。后来,人们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了吃这种植物的昆虫,这才遏制住仙人掌的蔓延。
(1)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蔓延并占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一大灾难,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______环境,同时也能__________环境。
适应
影响
(2) 资料中,昆虫是影响仙人掌生活的_____________因素。昆虫和仙人掌之间的生物关系是_____________,下图中可体现这两种生物间的生物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仙人掌和当地原有的其他植物之间的生物关系是_____________,图中能体现这两种生物之间生物关系的图是_____________。
生物
捕食
B
竞争
C
(3)1787年,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仙人掌的生长,影响仙人掌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光照 B.水分 C.昆虫 D.空气
B
素养提升
仙人掌
仙人掌是石竹目仙人掌科的植物总称,别名为仙巴掌、仙人扇、霸王树、火焰、火掌、玉芙蓉等,常生长于沙漠等干旱环境中,为多肉植物的一类。目前仙人掌科的植物有将近2 000种。
由于对沙漠缺水气候的适应,仙人掌的叶子演化成短短的小刺,以减少水分蒸发,亦能作为阻止动物吞食的武器。其茎演化为肥厚含水的形状,具有刺座,刺座有代谢活性而且可长出针状叶,并可生出另一器官,如茎或果实。
仙人掌的根与茎不同,是非肉质的,根群分布浅(15~30 cm),即使是树状仙人掌,其根群也主要分布在地面下30 cm以内,而某些生长于恶地的仙人掌反常地具有肥厚的储藏根。仙人掌根系的覆盖面积范围非常大,在下大雨时能吸收更多的雨水。当土壤干燥时,细侧根通常死亡,而较大的根被软木栓层(皮层)覆盖。主根皮层下的根原始体在土壤回湿后迅速生长,在数天之内即可增加水及矿物质的吸收能力。扁平的仙人掌在其叶状茎上的网孔接触到地面后容易长根而繁殖。
仙人掌为了适应干燥的环境,营养方式和凤梨、落地生根及长寿花一样,为景天酸代谢作用的碳固定方式。
在美国及澳洲等地方,仙人掌生长速度非常快。表皮坚硬、无坚不摧的仙人掌往往会破坏牧场的围栏,在一两年内就遍布极其广泛的地带,同时抢夺其他可供放牧的植物的营养。
问题:为什么仙人掌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呢?
示范答案:仙人掌的叶能减少水分蒸发,根能增加水及矿物质的吸收能力。(共23张PPT)
教与学 学导练 生物学 八年级 下册 配北师大版(内文)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目录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__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在一定_____________内,所有_____________及其生活的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
自然区域
生物
环境
生物圈
3.一个生态系统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类群;非生物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等因素。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
非生物环境
植物
动物
细菌
真菌
阳光
温度
水分
空气
4.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可以利用阳光、空气中的_________、水以及土壤中的_________等制造_________,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___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利用其中的_________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非生物因素则能为生物提供必要的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无机盐
有机物
生产者
绿色植物
消费者
动物、植物的尸体
有机物
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
5.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精巧点拨
1.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园,但是不能把整个地球看作生物圈。地球上有些地方是不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圈的范围只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绝大部分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但是也有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例如蚯蚓,它能取食土壤中的有机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所以蚯蚓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3.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某城市是“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绿树成荫,碧浪荡漾,玉亭楼榭”的美丽城市。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水在城中的水 B.城在水中的城
C.绿树成荫的树 D.玉亭楼榭的亭
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
B
2.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3.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着“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B
A
4.下图为小哲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从生态系统组成的角度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是生态系统
D.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是生态系统
C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B.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C.生物种类多、稳定性强,不会被破坏
D.其中的各个生态系统互不关联
B
6.下列生物属于分解者的是( )
A.水族箱中的金鱼 B.朽木上的蘑菇
C.池塘中的金鱼 D.树林中的肾蕨
7.下列生物中,属于消费者的一组是( )
A.水藻和细菌 B.鱼和蛇
C.细菌和真菌 D.地衣和大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组成
B
B
8.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 )
A.玫瑰花和蘑菇 B.水稻和小麦
C.青蛙和昆虫 D.草履虫和衣藻
9.蘑菇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人工培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提供猪粪、牛粪等营养物质。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寄生物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B
D
10.右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
B.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
C.乙表示消费者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
整的生态系统
D
动物名称 黄刺蛾 蚜虫 瓢虫 食虫鸟
所吃的食物 月季的叶片 月季幼嫩器官的汁液 蚜虫 蚜虫、瓢虫
二、非选择题
11.(实验探究)为了研究影响月季的生态因素,研究人员对种植有月季花的某小区进行了调查。
(1)某小区的部分动物名称及所吃的食物如下表所示。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该小区内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从其组成成分来看,月季属于_____________,黄刺蛾、蚜虫、瓢虫和食虫鸟属于_____________。其中瓢虫和食虫鸟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信息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
生产者
消费者
捕食和竞争
月季→蚜虫→瓢虫→食虫鸟
实验处理 株高/cm 茎粗/mm 花朵直径/cm 成花率/%
不遮阳(100%光照) 54.07 11.71 7.96 62.78
轻度遮阳(75%光照) 62.60 12.01 7.59 59.54
中度遮阳(50%光照) 55.20 9.76 6.97 56.64
重度遮阳(25%光照) 45.97 9.37 6.07 50.16
(2)为进一步研究光照对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遮阳程度的增加,月季的花朵直径和成花率都逐渐_____________,株高和茎粗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
先增大,后减小
②生活中,株高与茎粗代表月季长势,花朵直径和成花率是评价月季观赏品质的重要指标。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栽培月季推荐使用_____________遮阳处理,原因是此条件下月季的长势最好,且对月季的观赏品质影响较小。
(3)综合(1)和(2)研究可知,影响月季生长的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等因素。
轻度
生物因素(或动物)和非生物因素(或光照)
温度
水分
空气
12.(读图理解)下图是某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和真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的角色是_____________。
(2)当生产者和消费者死亡时,它们的尸体被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分解。
(3)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的生物成分以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
虫子、食虫鸟
分解者
细菌
真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素养提升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地给太阳系提供能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不同的生态系统,其分布、物种构成、群落结构、影响因素不同,在地球上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例如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其次为温度和阳光;而海洋生态系统则受到阳光、温度、盐度、深度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地球之肺”之称;而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直接来源,可以蓄洪抗旱,净化水质,被称为“地球之肾”。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不是各自独立的。
问题: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什么关系?
示范答案: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不是各自独立的。(共27张PPT)
教与学 学导练 生物学 八年级 下册 配北师大版(内文)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目录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
2.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间的关系。
3.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其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课前预习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作_____________。
2.一个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__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________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基础。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_____________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知识点1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许多
食物
食物网
营养结构
食物链
3._____________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_______依次流动的。当能量顺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_____________。通常,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_____________ 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
生命活动
10%~20%
4.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_过程。碳循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
5.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和水,合成___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______,从而维持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平衡。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
无机环境
往返循环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有机物
氧气
碳—氧
精巧点拨
1.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格式可以表示为“绿色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更高级肉食动物→……→最高级别的肉食动物”。
2.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消费者)。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其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是( )
A.水→藻类→蚌→鹬→渔翁
B.渔翁→鹬→蚌→藻类
C.阳光→藻类→蚌→鹬→渔翁
D.藻类→蚌→鹬→渔翁
知识点1
食物链和食物网
D
2.在一片农田中种植水稻,其中夹杂少量杂草,土壤中含有各种细菌和真菌,农田中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昆虫、青蛙等。下列能构成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起点的是( )
A.太阳、土壤 B.细菌、真菌
C.水稻、杂草 D.昆虫、青蛙
C
3.下列关于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网中各条食物链是相互交叉连接起来的
B.食物网中一种动物的食物可能不止一种
C.不同种动物不能捕食同一种生物
D.食物网能反映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
C
4.在一条食物链中,各个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
A.相互利用的关系 B.吃与被吃的关系
C.相互竞争的关系 D.互惠互利的关系
B
5.下图食物网中一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 )
A.3条 B.5条 C.7条 D.9条
B
6.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根本的来源是( )
A.有机物 B.无机物 C.太阳能 D.化学能
7.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遵循的方向是( )
A.从绿色植物流向植食性动物 B.从肉食性动物流向绿色植物
C.从肉食性动物流向植食性动物 D.从植食性动物流向绿色植物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A
8.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网)传递,贮存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 D.杂食性动物
9.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的效率是( )
A.1%~20% B.10%~20%
C.1%~10% D.15%~25%
A
B
10.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C
11.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的是( )
A.水 B.氮 C.碳 D.能量
12.我们吃羊肉,从中获取了营养,那么羊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 )
A.羊 B.草 C.光 D.空气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B
13.下图表示某个被重金属污染的淡水生态系统。图示生物中,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 )
A.浮萍 B.小鱼 C.黑鱼 D.虾
C
14.下列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植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物质循环
C.植物作为生产者,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B
B
15.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代表分解者
B.甲、乙可以构成食物链
C.没有甲的参与,碳循环仍能进行
D.能量可以在大气、甲、乙、丙间循环流动
二、非选择题
16.(读图理解)下图是一幅能量转化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肉食动物、草食动物、绿色植物等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C.食物链 D.种群
C
(2)太阳能通过_________者进入生物圈。
(3)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在生物圈内的传递过程中逐级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对鹰来说,能量损失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营养功能来看,图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绿色植物 B.草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太阳辐射能
生产
减少
绿色植物→鼠→蛇→鹰
A
17.(读图理解)下图所示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牛、树和草死亡以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⑥_________________把它们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腐生微生物
二氧化碳
水
无机盐
(2)在光照下,①和⑤又被植物利用,进行___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通过_________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出,⑥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它们作为_________者参与物质循环。
光合
呼吸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分解
素养提升
自然界的食物链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是由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自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一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便形成了食物链:藻类→水蚤→鱼类→人或水鸟。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性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腐食性食物链)和寄生性食物链。
捕食性食物链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上文所述的藻类→水蚤→鱼类→人或水鸟。碎屑食物链是以动、植物尸体为起点的食物链,食物链的主角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动、植物尸体→蚯蚓→细菌、真菌。寄生性食物链是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为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例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问题:如何区分捕食性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腐食性食物链)和寄生性食物链呢?
示范答案:捕食性食物链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碎屑食物链指以动、植物尸体为起点形成的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是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共24张PPT)
教与学 学导练 生物学 八年级 下册 配北师大版(内文)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目录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
课前预习
1.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_____________、能量之间和生物与_____________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非生物物质
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_________,克服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影响,维持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
系统内部的变化
外来干扰因素
相对稳定和平衡
有限度的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精巧点拨
1.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 )
A.生物的种类基本不变
B.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不变
C.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同
D.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2.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 )
A.相等 B.不平衡 C.平衡 D.动态平衡
3.下列生态瓶中的生物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D
D
4.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A.减少寄生生物的数量 B.减少消费者的数量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5.人造纯种林往往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受害虫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人造纯种林营养结构复杂 B.人造纯种林营养结构简单
C.人造纯种林适应环境能力强 D.天然混交林营养结构简单
C
B
6.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北极冰川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
7.下图中A表示的是某种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那么B最可能代表的是( )
A.鹰的天敌数量变化
B.被鹰捕食的生物数量变化
C.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变化
D.与鹰有合作关系的生物数量变化
B
8.某地区开展了播种造林工作,用飞机将马尾松的种子飞播后,又进行了阔叶林树种的人工点播,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提高树种的存活率
C.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A
9.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荒漠化面积增加,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威胁到了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
A.逐渐降低的 B.有限的 C.不变的 D.逐渐增强的
B
10.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如果大量捕食青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蛇的数量大大增加 B.虫害严重,水稻减产
C.杂草数量增加,导致水稻减产 D.老鼠大量增加造成粮食减产
B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理解)下图中,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4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此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
分解者
4
物质和能量
b
(3)图丙中,A表示共生关系,B表示_____________关系,C表示_____________关系。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又可以体现C?_____________。
(4)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食
竞争
蛇与鹰
增加生物种类
生物影响环境
12.(综合应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地捕杀狐和蛇,则一段时间内________的数量会增加,造成植被_____________,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能力是_____________的。
鼠
减少
自我调节
有一定限度
(3)此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差,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于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谈谈你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增加生物种类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绿色出行等
素养提升
热 带 雨 林
热带雨林是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是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地球上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体现的。一般来说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较弱。热带雨林有着最为多样的成分和生态途径,因而也是最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热带雨林这种过于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高。因为其复杂的结构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重建,破坏后的热带雨林要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示范答案:热带雨林有着最为多样的成分和生态途径,因而也是最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共29张PPT)
教与学 学导练 生物学 八年级 下册 配北师大版(内文)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目录
02
课程标准
03
考点精练
0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课程标准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6.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7.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8.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9.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2020资阳)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和“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两种生物现象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温度和水分 B.温度和光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考点1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B
2.(2020宜昌)能依次体现温度、水分、光、生物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顺序是( )
①荒漠中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②草尽狐兔愁③春江水暖鸭先知④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D
3.(2020乐山)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合理的生物学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B.桃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温度影响生物的结果
D.桃树不能适应山寺环境
C
4.(2020黑龙江)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受_______的影响。( )
A.温度 B.阳光 C.水 D.空气
5.(2020南通)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C
B
6.(2020石家庄)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麦田中的所有小麦
B.一条河流中的所有动物
C.一个池塘里的全部生物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
考点2
生态系统概述
D
7.(2020大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遗体不会堆积如山,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最终都会变为二氧化碳等物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水分
8.(2020黑龙江)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兔子 B.蘑菇 C.蝗虫 D.水稻
C
D
9.(2020贵阳)下列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是( )
A.苹果 B.真菌 C.啄木鸟 D.含羞草
10.(2020遵义)生态系统大可以是生物圈,小可以是一个小花园。组成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下列哪些成分?(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与分解者
C.空气、水、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D.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C
D
考点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1.(2020开封)如下图所示,太阳的能量最先进入食物网的哪一生物体内?( )
A.小麦
B.鼠
C.鼬
D.鹰
A
12.(2020石家庄)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草→蝗虫→食虫鸟→鹰 B.蝗虫→草→食草籽的鸟
C.鹰→食虫鸟→蝗虫→蛇 D.草←蝗虫←蛇←食虫鸟
13.(2020盐城)下列能够表示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狼吃兔,兔吃草 D.猫头鹰吃田鼠,蛇也吃田鼠
A
C
14.(2020莱芜)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表示生产者
B.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甲
C.图中⑥表示光合作用储存能量
D.图中⑨是指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量
D
15.(2020成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B.生产者的能量不能流向分解者
C.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
B
考点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2020广东)某地扩建城市广场的过程中,清除了很多野生植物,铺设地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蝴蝶等常见昆虫将会减少
B.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C.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将减少
D.广场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不受影响
D
17.(2020葫芦岛)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8.(2020垫江县)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内部因素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气候条件 D.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
D
19.(2020岳阳)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降雨有所增加,导致植被面积扩大,草食昆虫增多,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合成总量增加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D
20.(2020泸州)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期通过十年的休养生息让长江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下列关于长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和水是影响长江鱼类分布的生物因素
B.长江生态系统能提供工农业用水,也能调节气候
C.实施禁渔可增加长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
D.通过禁渔能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A
二、非选择题
21.(2020广东)(读图理解)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2020年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淤泥滩涂上,是维持海岸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系统。广东省海岸线长,红树林资源丰富,下图为红树林滩涂生态系统模式简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红树和水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通过__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红树植物根系发达,是图中_____________(填编号)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增大的共同结果,水分和无机盐主要由图中④的_____________吸收; 红树植物能生存于海滩淤泥中,是因为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_____________环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选择的结果。
生产者
光合作用
分解者
②
根毛
适应
自然
(3)如果红树林生存环境被污染,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_____________不断积累,对生物造成危害。一段时间后,图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红树林是地球上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保护红树林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_____________。
食物链
白鹭
自然保护区
22.(2020菏泽)(读图理解)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图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某农田生态系统情况后,绘制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乙中的3种生物。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B与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能量流动是_______________的。这是因为一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只有少部分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A
捕食和竞争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逐级递减
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
(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中“锄禾日当午”所体现的生物学知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5)“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人们以景作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
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直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