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由1部分组成。
“找一找哪里有空气。”呈现三个场景:
场景一呈现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用纸板在脸旁扇一扇;另一幅是学生用塑料袋在身边装空气。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我们身边的空间里有空气。
场景二呈现了把海绵、粉笔等固体放在水中观察和海绵、粉笔在水中冒泡的特写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周围的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空气的存在,初步体验在玩中探究科学的乐趣。
场景三呈现了把杯子倒扣入水中,然后倾斜杯子的活动;还呈现了杯子在水中因倾斜而冒气泡的特写图。目的是证明容器中有空气,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证明,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感受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扇子(纸板)、塑料袋;水槽、玻璃杯、水、海绵、砖块、土块、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不会湿的纸团。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中有没有东西。
生: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团没湿。
师: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二、活动过程
(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
生: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橱里、书包里、衣服里等。
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
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脸上,脸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谁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周围的很多地方有空气。)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里有没有空气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
小游戏:找一找物体里存在的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盆、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头、土块、粉笔、海绵、砖头、木块等。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物体名称 找空气的方法 里面有没有空气
有空气 没有空气
矿泉水瓶
玻璃杯
石块
木块
粉笔
海绵
砖头
木块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情况,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找空气知道了我们周围的物体里也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
师:我们的衣服里也有空气,你们能想办法检验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吗?
学生讨论,交流检验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衣服充满空气时的大小,用力挤压衣服,把衣服里的空气尽量挤出来。对比衣服压缩前后体积的变化来分析衣服里空气的多少。
四、活动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学好科学。
教师提出课下思考的问题:水中有空气吗?哪些现象能说明水中有空气?你们能找到水中的空气吗?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