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g) 踉踉跄跄(liàng) 获益匪浅(fěi)
B.霎时(shà)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 滑稽(jī) 春华秋实(huá) 随声附和(hé)
D.雏形 (chú) 磅礴(bó) 玲珑剔透(tì) 苦心孤诣(zhǐ)
3.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累”是一部分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价值观的表现,当自我价值观迷失时,人们就会缺乏生活目标,甚至不知道“我是谁?”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5.按要求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 。 (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
(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 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
三.语言运用(共2小题)
6.判断对错。
课文《最苦与最乐》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判断对错)
7.在《最苦与最乐》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 。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首尾两段,回答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 。
(2)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解答】A.“海枯石滥”应写作“海枯石烂”;
B.“眩耀”应写作“炫耀”;
C. 正确;
D.“闲情逸至”应写作“闲情逸致”;
故选:C。
【点评】解答时要认真审题,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g) 踉踉跄跄(liàng) 获益匪浅(fěi)
B.霎时(shà)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 滑稽(jī) 春华秋实(huá) 随声附和(hé)
D.雏形 (chú) 磅礴(bó) 玲珑剔透(tì) 苦心孤诣(zhǐ)
【解答】A.正确。
B.错误。猝然cù,忍俊不禁jīn;
C.错误。贮满zhù,随声附和hè;
D.错误。玲珑剔透tī,苦心孤诣yì;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3.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解答】从四个选项和文段内容看,这段文字描写“春雨”。⑤句是总提,提出描写对象,②句承接话题写雨丝如纱,④句写雨丝的来源:云端,是从上写起,①句从上写到下,写雨丝飘下来,③是由近写到远。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悉所给的句子的意思和之间的先后关系,熟读这五句可以发现第五句是这几句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是对这一句的阐述,然后按照苗女拎起、挂在云端、空中飘落、洒向人间的顺序来排序。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政府将致力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B.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D.“累”是一部分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价值观的表现,当自我价值观迷失时,人们就会缺乏生活目标,甚至不知道“我是谁?”
【解答】A.正确;
B.有误,括号内容是对“四个环节”的具体解说,所以“环节”后不需要用逗号;
C.有误,句子不表示疑问,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D.有误,句子不表示疑问,“我是谁”只是句中引用了别人的话语,所以问号应删去,引号外面加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5.按要求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 《梁启超全集》 。 梁启超 (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 。
(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 设问 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 。
【解答】答案:
(1)《梁启超全集》;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2)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语言运用(共2小题)
6.判断对错。
课文《最苦与最乐》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错 (判断对错)
【解答】错
【点评】略
7.在《最苦与最乐》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知足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安分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 达观 。
【解答】阅读全文,根据“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即可筛选出有效信息作答。
答案:
知足;安分;达观
【点评】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贫而不苦”“失意而不苦”“老、病、死而不苦”梳理文中有关内容,概括原因作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首尾两段,回答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 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
(2)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最后一段内容的基础上来提炼即可。阅读最后一段,了解内容,从“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中可知,述的观点是: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从“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中可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语句的作用即可。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这句话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阅读感悟能力。
第一问:阅读短文,了解内容,从“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可知,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第二问: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语言的组织即可。尽你所了解和体悟到的责任感来写,不必苟同。如: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答案:
(1)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2)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3)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4)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点评】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也包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