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通过朗读、分析诗中意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深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读了《艾青诗选》,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学习抒情诗《我爱这土地》。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读苦难中的祖国
本文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1、学生划分节奏,自由读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听朗诵视频,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只( )的鸟。
饱经磨难却不屈抗争,生前歌唱祖国、抗争精神、光明希望,死后愿意与土地、祖国融为一体,终其一生,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
3、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
4、齐读诗歌
四、析赤子深情
1、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鸟歌唱的对象?有什么特点?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追问,有什么象征意义?
暴风雨: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面对日寇的暴行,中国人民激怒悲愤,决心奋起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表达爱国之情,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依。
2、学生读第二小节,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对土地深沉的眷恋,祖国深沉的爱。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为了祖国愿意奉献一切。
结尾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3、思考:第一节和第二节是什么关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五、探究写法
学生归纳写法交流:
1、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土地”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及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及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愤。
2悲怆的语句,反映深切的感情。这种忧郁、悲怆的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疾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3、强烈的对比,映射执着的爱。生前、死后、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4、7个“的”助抒情
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艾青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小结: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比较阅读
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说说与《我爱这土地》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交流:
1、相同点:
(1)主旨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2)注重意象创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流”“风”“黎明”来描绘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七、当堂训练
1、背诵诗歌
2、今天的你会歌唱什么呢?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