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4 18: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题《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地位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本单元还包括《纪念白求恩》、《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本单元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植树的牧羊人》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使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爱。教学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材分析
考点分析
1.字词的积累
2.人物形象的分析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散文居多。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难度不大。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他们受到精神的洗礼,给他们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人物形象分析和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学科维度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活动 关注的学生
一、检查预习 1、 生字词大比拼 ①干涸  ②不毛之地 ③绿洲 ④生机勃勃 2、明确目标 1.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快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把握文章大意,完成阅读积累表。 阅读积累表作者主人公是谁?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体会变化自学指导二: 用横线画出“我”三次踏上高原拜访牧羊人所看到的高原的不同情况。通过“我”三次踏上高原拜访牧羊人所看到的高原的不同情况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四、品味细节,感受形象自学指导三:跳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参考句式:“从_____中看出他是一个______人。” 例如: (1)从“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这处描写的句子,我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朴素的人。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全文能体现牧羊人形象的语句并批注出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交流补充。 四、素质拓展,深化思想播放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感受文章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默默“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 五、小练笔面对这些默默的“植树“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下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六、作业 观看改编动画片《植树的男人》,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通过预习检查字词,扫清学生阅读障碍,同时积累字词。明确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突出高原的变化,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进而突出牧羊人的贡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与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视频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通过练笔,使同学们学会表达,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自信平和、无私善良、勤劳朴实 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爱护自然
课后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训练默读,圈点勾画是本单元的默读训练点,同时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路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时代楷模的视频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融入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其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植树的牧羊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有有一万棵树苗,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在教学过程中,或许难免产生疑惑亦或迷茫,但是一次次的教研,一次次的探索,会让我们的心中的那片教学森林愈加繁密葱茏。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自己能够在语文这个大世界中不断地进步。
《植树的牧羊人》评测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什么寓意?4 .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语言运用 5.七年级某班开展以“保护环境,告别雾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下面是某班“自由呼吸”环保兴趣小组搜集的一组漫画,请阅读漫画后概括其主要内容。 四、拓展阅读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徐竞草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年 4月 26日,距坎布里亚 1800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件。 一个星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 400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那样的话,核放射物便不会漂移到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的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 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 3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 3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评估了坎布里亚的低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 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 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 26次电话,并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 5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组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评估组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 2013年 6月 1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 27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平民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判断。  6.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述。 7.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8.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9.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