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
(1) 1926 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 ,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 。
(3)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4) 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 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读 A、B 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航》。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问题:
(1) A 段文字出自《 》,B 文字出自《 》。
(2) A、B 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A B
(3) 分别说这两件事让作者感受到了些什么。
A B
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完成下面的题目。
(1) 《朝花夕拾》的体裁是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 。
(2) 请写出《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两个关于“孝”的故事: 、 。
名著阅读。
(1) 阅读《朝花夕拾》,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星》 就读于三味书屋
《① 》 先就读于② ,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③ 》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后“弃医从文”
(2)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已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结合相关情节,具体谈谈他(她)是怎样的人。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疲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实觉得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1) 结合全文说说,选文最后“那么,走罢!”“我”走去了哪里?
(2) 文中加点句说“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你认为流言来自哪里?请想想“我"当时听到流言后的心理。
名著阅读。
(1)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很特别,比如: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 ,是徐伯苏的学生。
(2) 读完全篇散文后,你发现鲁迅笔下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案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他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1) 片段中的“他”是 。
(2) 片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 《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寒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 片段中的“她”指的是 。
(2) 片段中的“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片段内容分析,写出两点即可。
(3) 联系名著内容,说说“我”和“她”之间还发生过哪些事。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 片段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填篇目)。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还回忆了他留学日本期间的一位先生,这位先生是 。
(2) 这两位先生身上都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让鲁迅印象深刻,也影响着他的人生。你觉得这两位先生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 作者对给自己留有深刻印象的两位老师,充满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1) 回忆性散文
(2) 虚伪和残酷
(3) 迎神赛会
(4) 矿路
2.
(1)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2) “我”迷上《山海经》,寻找各种绘图;父亲强迫“我”背《鉴略》。
(3) 阿长在“我”兴趣最浓的时候为我找来了绘图版的山海经,这无疑激起“我”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我”产生极大的鼓励;在“我”兴致勃勃地要去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留下背看不懂的《鉴略》,让“我”感到既枯燥又痛苦。
3.
(1) (回忆性)散文集;早上带露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折,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2)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4.
(1) 琐记;江南水师学堂;藤野先生
(2) 示例:长妈妈。她是一位勤劳、质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迷信的底层劳动妇女。结合相关情节略。
5.
(1) 去南京求学,后来到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学习。
(2) 衍太太传播的。听到留言后,“我”会非常震惊与失望,然后会很气愤。自己明明没有偷,却被诬陷,而且分明诬陷的人就是为“我”出主意的人,觉得人心险恶。
6.
(1) 范爱农
(2)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7.
(1) 陈莲河
(2) 陈莲河的行医态度、开方等种种表现。
(3) 《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想“学医救民”;《藤野先生》中作者通过“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一事件,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8.
(1) 阿长(或长妈妈)
(2) 从她让“我”吃福橘的事情上可见她是善良的,有美好的愿望;从她教给“我”烦琐的道理中可以看出她迷信,多忌讳,但也节俭朴实。
(3) 示例: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她睡相不好,占了“我”的位置;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不认字,连书名都记不对,却帮“我”买回了“我”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她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
9.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2) 寿镜吾先生:他为人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老师,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治学严谨,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
(3) 作者对给他留有深刻印象的两位老师,充满思念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