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第1卷试题
一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
①春秋战国的时候,鲁国的季文子是宣公与成公的国相,但他的婢女不穿绸缎,他不给驭马喂粮食。惹得仲孙它劝告文子:“您身为鲁国上卿,给两位君主当过国相,而婢女没有绸缎,驭马不吃粮食,别人不仅会认为你为人小气,也会使国家脸上无光。”文子不以为然:“我何尝不想让婢女穿得好,让马吃得好,但是我看见国都的人民,有不少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旧,怎么敢随心所欲?做国相要知荣辱懂羞耻,我只听说道德高尚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婢女穿得华贵,驭马吃得精细,能给国家带来光彩。”
②季文子这番话不仅仅说明他关心人民疾苦,不攀比,不羡慕奢侈,还反映出他心目中清楚何为荣誉,何为羞耻。 真正懂得廉耻的人,一般不会有意去做越轨的事情。
③耻感文化缺失,几乎成为当下社会的万恶之源,危害多多,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南方一家媒体指出: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产品;官员为了创造政绩,可以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强制拆迁;法官为了迎合权力或资本的需要,可以违背法律精神,做出枉法裁决;作家为了得到更多的版税,可以炮制连自己儿子都不敢给看的下三滥作品;学校为了创收,可以贩卖文凭;运动员为了金牌,可以服用兴奋剂;裁判为了金钱,可以吹出黑哨。我以为比这些事实本身更可怕的是,他们虽然做出了很可耻的事情,却毫无耻感,甚至当作一种本领,当作一种“业绩”,向人们炫耀,记在功劳簿上。这真叫 (tián)不知耻。
④如今官场腐败屡反不绝,屡抓不尽,也是因为贪官都持一种“实惠意识”,而没有“羞耻意识”。有的腐败分子为自己辩护,说他在受贿赂时有“三不”,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不主动是说他从不主动索贿;不拒绝是表白他对社会环境无奈的一种顺应;不负责意味他并没有被行贿人“绑架”,找不出明显的犯罪色彩。吃鱼则说没有腥味。这种人的心中哪里还有羞耻二字,否则能讲出这样不要脸的“辩护词”吗?
⑤我国古人说:“力行近乎仁, 。”古希腊人说:“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现代西方人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明末清初我国有位大师级人物顾炎武,他写过一篇文章《廉耻》,该文有两句话令人没齿难忘:一句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另一句说“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为什么今人对羞耻事不但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呢?其中原因不一,也非三言两语讲得清楚。我只想讲一个原因,就是当代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知自爱,不要自尊,专讲实惠,只要利己,再什么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⑥国人本来是很讲自尊和要面子的,甚至讲自尊已讲到很虚荣的程度。说实话,所以有了至今“不知耻”的变化,一多半原因要追究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时的历次政治运动。不论是反右派运动,或是反右倾运动,或是拔白旗、四清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大字报和批判会是从来没有隐私一说的,所有的屎盆子尿盆子都往你脸上泼;戴高帽子、游街、群专、抄家……一切都在于揭掉人们“温情脉脉”的面纱,实际上是一次次一层层揭去人的脸皮,让你从自尊到自贱,从爱面子到失去耻感,从不好意思到什么都无所谓,一句话,就是不让你再讲什么“做人的尊严”。物极必反。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好虚荣”,走向了不要面子、没有羞耻感,结果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心灵和环境。要说过去政治运动留下了后患,“没有耻感”、“不让人有自尊心”是最大的后患之一。这种遗患,或许要影响几代人呢!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④段“ ”的汉字;
第⑤段中“ ”应填入的句子是 。(2分)
2.第①段写季文子的言行有什么作用?(3分)
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1)孟子在《尽心上》中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当文子心存耻感和不让国家蒙羞的畏惧,他才做到了严格地自律。
(3)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有羞耻感。
(4)因为知耻,其行为有所规范,做事讲究原则。
A.(3)(1)(2)(4) B.(3)(1)(4)(2)
C.(4)(3)(2)(1) D.(4)(2)(3)(1)
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5.简析第⑤段的写作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16分)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6.作者写前两类鸟的目的是 (3分)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
B.第4段先说“这种鸟儿太少”,接着又说“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言外之意是这种鸟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机会见到。
C.“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一排比,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鸟的生存困境。
D.作者在“理想主义”的鸟面前“感到惭愧”,是因为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而自己现在却不能帮助它们。
E.全文过渡巧妙,衔接自然。作者在第3段开头和第4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8.文中最后一段中“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这句话的含义是 (4分)
9.文中第三类鸟象征的是哪类人,请举一例分析这类人的特点。(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0.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蒹葭萋萋, 。(《蒹葭》)
(4)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5) ,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
(6)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7)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2题。(5分)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11.从体裁看,这属于近体诗中的□□(1分)
12.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全诗最精彩的一句,“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17题。(16分)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适见滕公( )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3)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 (4)顾王策安所决耳( )
1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何奇之 B.王必欲长王汉中
C.吾亦欲东耳 D.细疏其能
15.下列句子与“上不我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诸将亡者以十数 B.为乡里所患
C.何为斩壮士 D.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7.韩信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却着墨不多,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其形象的?请以第二段为例具体分析。(4分)
(六)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8—22题。(13分)
画马 蒲松龄
临清崔生,家窭贫,围垣不修。每晨起,辄见一马卧露草间,黑质白章;惟尾毛不整,似火燎断者。逐去,夜又复来,不知所自。崔有好友,官于晋,欲往就之,苦无健步,遂捉马施勒乘去,嘱家人曰:“倘有寻马者,当如以告。”既就途,马骛驶,瞬息百里。夜不甚餤①刍豆,意其病。次日紧衔不令驰,而马蹄嘶喷沫,健怒如昨。复纵之,午已达晋。时骑入市廛,观者无不称叹。晋王闻之,以重直购之。崔恐为失者所寻,不敢售。居半年,无耗,遂以八百金货于晋邸,乃自市健骡归。后王以急务,遣校尉骑赴临清。马逸,追至崔之东邻,入门,不见。索诸主人,主曾姓,实莫之睹。及入室,见壁间挂子昂画马一帧,内一匹毛色浑似,尾处为香炷所烧,始知马,画妖也。校尉难复王命,因讼曾。时崔得马资,居积盈万,自愿以直贷曾,付校尉去。曾甚德之,不知崔即当年之售主也。
【注】①餤:吃。
18.蒲松龄,字 ,在《促织》结尾处他自称 。(2分)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黑质白章( )(2)以重直购之( )(3)曾甚德之( )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3分)
索诸主人,主曾姓,实莫之睹。
21.《画马》与《促织》比较,相同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虚构有写实,体现现实精神与浪漫风格的结合。
B.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记叙,情节曲折,富有变化。
C.通过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反映极其深刻的主题。
D.体现作者自然、朴素、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22.简析崔生愿意替曾家还款的原因。(3分)
二 写作(3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记者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裔学者崔琦。记者问:你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一定很辛苦吧?崔琦回答说:哪里!我每天都带着好奇的心情进实验室,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意外的惊喜。每天的实验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4年2月高一语文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 阅读 (70分)
(一)(16分)
1.(2分)恬;知耻近乎勇
2.(3分)引出文章的观点——知耻很重要;与下文当下社会各阶层耻感文化缺失特别是贪官恬不知耻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作者的批判力度。
3.(2分)D
4.(3分)用“吃鱼”喻指“受贿”,用“说没有腥味”喻指腐败分子为自己辩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不知羞耻。
5.(4分)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关于“羞耻”的名言,强调知耻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启迪人们思考当今耻感文化缺失的原因;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二)(16分)
6.写前两种鸟是为写后一种鸟作铺垫,这样,在对比和映衬中突出表现出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钦佩。(3分。意思对即可)
7.(B)(D)(4分)
8.鸟在笼中或被动接受,或求速死,或坚持飞翔的理想,完全在自己决定。人在灾难和厄运面前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向厄运低头,完全由自己说了算。(意思对即可。)如下答案也可:鸟在笼中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人在灾难和厄运面前也不应放弃理想和奋斗。(4分)
9.第三种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面对厄运敢于抗争,而且依然怀有美好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举例略。(5分)
(三)(6分)
10.(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长恨春归无觅处(3)白露未晞(4)暧暧远人村(5)以彼径寸茎(6)悄悄是别离的笙箫(7)长河落日圆(8)敏于事而慎于言 。
(四)(5分)
11.绝句 五绝(1分)
1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意思对即可)(4分)
(五)(16分)
13.(4分)(1)正好、恰巧(2)估计,猜测(3)一国中的杰出人才(4)只,只不过
14.(2分) A
15.(2分) C
16.(4分) 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17.(4分)主要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二段从萧何落笔,以刘邦听说萧何逃亡如失左右手和之后拜将对萧何的言听计从来突出萧何的重要性,而萧何听“信亡”即“不及以闻”去追韩信并力劝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将,可见韩信的重要性。所以虽然对韩信的正面描写不多,但通过层层衬托,人物形象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13分)
18.(2分)留仙(或剑臣)、异史氏
19.(3分)(1)花纹(2)通“值”,价值、价格(3)感激
20.(3分)(校尉)向主人索取丢失的那匹马,主人姓曾,其实没有看到那匹马的踪影。(得分点:省略主语“校尉”、诸、“莫之睹”宾语前置)
21.(2分)C
22.(3分)(1)崔生卖马获得很高的价值;(2)这匹马被校尉骑到曾家丢失的,从尾巴被烧这一细节判断是曾家画上的马;(3)崔生后来通过这匹马卖的钱又积聚万两钱财,为了感谢曾家所以崔生给了曾家很多钱。(每个要点2分)
参考译文:
山东临清有个姓崔的书生,家境很贫穷,连围墙破损也不能修补。崔生每天早晨起来,常见一匹马卧在附近的野草里,那马黑色质地白色花纹,只是尾毛不整齐,像被火烧断了。(崔生)将它赶跑,但到夜间(它)又回来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崔生有个好朋友,在山西做官,想去拜访他,但苦于自己没有强健的步履,于是他(想到了这匹无主的马),将它捉住,套上马鞍辔头,牵回家去,嘱咐家人说:“假如有来找马的,就(把我去山西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上路以后,马飞快地跑,一眨眼就跑了上百里路。夜晚也不怎么吃饲料,崔生怀疑它累病了。第二天就勒紧马缰不让它奔跑,但马又嘶叫又喷唾沫,像昨天一样奋蹄。崔生只好松开马缰,任它飞驰。到中午时就赶到山西。这时崔生骑马到太原的大街上,旁观的人无不称赞赏叹。晋王听说这件事,愿出高价买这匹马。崔生恐怕丢马的人找寻过来,不敢出售。过了半年,一直没有听说寻马的消息,便以八百两银子的高价把马卖给了晋王府,自己另外买了头雄健的骡子骑回家来。后来,晋王有紧急要事,派一员校尉骑着那匹马到临清。但那马(到临清)就跑掉了,校尉一直追到了崔家东面的邻居,眼见马进门后便不见踪影。(校尉)向主人索取丢失的那匹马,主人姓曾,其实没有看到那匹马的踪影。走进曾家的房间,只看到他家墙上挂了一幅赵子昂画的马,其中一匹马的毛色(与崔生卖的那匹马的毛色)非常相似,尾巴部分被香火烧坏了,才知道这匹马是个画妖。校尉因难以回复晋王,准备状告曾某。这时崔生用卖马的本钱,(做生意)已经积累过万。他自愿代曾某将八百两银子交付校尉。曾某很感激他的恩德,却不知道崔生就是当年把马卖给晋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