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08:5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022年课标
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实;
2.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认识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地区 浙江76县 浙、皖、闽、苏南235县 苏南35县973乡 浙江建德专区
地主人口 3.64 4 3.02 1.97
地主占地 20.66 26.17 30.87 20.38
富农人口 2.85 3.16 2.89 4.95
富农占地 6.77 7.21 6.54 19.49
中农人口 33.66 36.4 34.91 21.57
中农占地 32.43 33.65 31.56 26.26
贫农人口 46.27 45.71 47.75 49.44
贫农占地 17.43 18.01 18.95 19.99
地区 浙江76县 浙、皖、闽、苏南235县 福建66县 南平、古田 福州鼓山、沙县 浙江东阳区鳝樟村8村
地主人均占地(亩) 7.96 14.26 7.47 21.76 2.1 3.918
贫农人均占地(亩) 0.53 0.86 0.6 0.67 0.41 0.158
地主/贫农 15.02倍 16.58倍 12.24倍 32.48倍 5.12倍 24.8倍
1920-1940年各地地主与贫农人均占地比较
东南地区土地占有状况调查之二(%)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从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地主富农人口少,土地占有多,广大的贫下中农人数多,但无地或少地
材料二: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
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一:“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毛泽东
针对解放前农村存在的不合理的土地结构,中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建党至解放战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土地革命
问题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实行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如何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梦想?请你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名片
1、时间:
2、文件:
3、内容:
4、总路线:
5、成果:
6、实质: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各解放区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1947年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
农民
地主土地私有
地主
农民阶级
农民土地私有
独学+展示
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圆了农民祖祖辈辈渴求土地的梦。为了保卫已经获得的土地,农民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兵源上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士都骄傲地声称他是自愿参军的。蒋辖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军队全靠“抓壮丁”补充兵源,人们常可以看到一长串新兵被用绳子拴在一起,像奴隶一样,被押到兵营。
——摘编自谭奇伦《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根据材料分析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什么?结合课本114页分析,中共如何切实满足这一利益?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7年 解放区土地改革
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7、作用: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5年8-10月
1946年6月
1947年3月
1947年6月
1948年9月
1949年1月
1949年4月
重庆谈判
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防御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是什么事件?
战略反攻
人民解放军
民国党
和谈
士气低落,后方不稳
士气高昂,后方稳固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蒋介石为摆脱困境,凭借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企图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
1947年6月中共的战略决策
陕北
山东
110万国民党军队在陕北、陕西、山东、河北一线发动攻势。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邓小平
突破点选择从哪里开始?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人民军队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直捣中原地区。
陕北
山东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南京
武汉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刘邓大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陈赓、谢富治)
华东野战军主力(陈毅、粟裕)
挺进大别山
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挺进豫西
材料: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
1、时间:
1947年夏
2、指挥者:
刘伯承、邓小平等
3、目标:
南京 武汉
4、意义: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把战火烧到国统区
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斗英雄:董存瑞
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在部队攻击受阻的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敌人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
人物扫描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解放军全国战略进攻示意图(1947年7月~1948年8月)
全国性战略
反攻
中 原
三军突进
刘邓挺进大别山
陈谢兵团
豫陕鄂
陈粟兵团
豫皖苏
外线作战
解放石家庄
聂 华北
收复延安
彭/贺
西北
发动攻势
使敌孤立
林/罗
东北
三军两翼
品字阵势
内线作战
国共兵力变化示意图
山东
胶东战役
1946.6
1947.6
1948.9

195万

280万

430万

373万

365万

127万
士气高涨
后方巩固
战术提升
士气低落
危机四伏
机动兵力
解放军
国民党军
战略决战的时候到来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A
C
B
独学
材料1: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国军东北兵力50万。东北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材料2: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
材料3: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根据材料,三大战役宜首选在哪里展开?
“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毛泽东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黑山
营口
辽宁
吉林
辽 北


热 河
河 北
“关门打狗”的战术
若你们能够迅速攻克义县、锦州两点,则主动权便可握在你们手中。
——毛泽东电文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共历时52天。经过锦州会战,辽西会战(攻占长春),解放沈阳及其周边三个阶段,共歼敌47.2万人。
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军
读图,1949.1国共兵力发生什么变化?
请完成“辽沈战役”名片
1、时间:
2、指挥者:
3、作战部队:
4、歼敌:
5、战果: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47万余
解放东北全境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独学+展示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山 东
河南
安 徽
“中间突破”的战术
1、时间:
2、指挥者:
3、作战部队:
4、歼敌:
5、战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55万余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请完成“淮海战役”名片
以徐州为中心展开
黄百韬
黄维
杜聿明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独学+展示
北平
天津
张家口
新保安
傅作义
东北解放军
挥师入关
“瓮中捉鳖”的战术
1、时间:
2、指挥者:
3、作战部队:
4、歼敌:
5、战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52万余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请完成“平津战役”名片
北平傅作义和平改编
独学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人,这场由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敢于决战敢于胜利的底气何在》(《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依据材料,指出“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决一死战—三大战役
1949年3月,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乡村——城市
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党的政治、经济、外交各项政策。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进京赶考
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各方面准备。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独学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划江而治
湖口
南京
江阴
上海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攻占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5月27日解放上海。
1、时间:
请完成“渡江战役”名片
2、经过:
3、结果:
1949年4月21-23日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退守台湾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独学
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第一次分离
第一次回归
第二次分离
第二次回归
第三次分离
祖国统一,势不可挡!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合作探究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你认为奇怪吗?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3)腐朽统治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怨恨。
2)国民党指挥失当,军队士气低落。
1)发动内战,不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1945年8-10月
1946年6月
1947年3月
1947年6月
1948年9月
1949年1月
1949年4月
重庆谈判
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防御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战略反攻
和谈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战争胜利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材料3: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淮海战役的历史贡献及其宝贵精神》(《光明日报》2018.7.4)
材料2: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材料1:三大战役中,动用民工880余万人次,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战场上的子弹、炮弹和粮食,都来自人民群众夜以继日的运送。——摘自人 民网倪光辉 李龙伊 刘博通《依靠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峥嵘岁月)》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课后作业
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怕支持和帮助。
论点
论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开辟敌后战场,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终于取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农民积极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三大战役期间,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帮助运送战争物资,积极参军。
结论
总之,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