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09:2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12课
【课程标准】
①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②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思考1:图上的任务的出行和运输方式有哪些?
思考2:这些方式中,哪两种方式兼备了运力与效率?
骑马
轿子
步行
驴车
乘船
张择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导入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古罗马四通八达的道路是其举世闻名的成就之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流传至今虽然转变了意思却仍然可以让人联想到其曾经的辉煌。
古罗马的道路设计考虑周全,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地形等客观条件,在道路勘察中会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并根据需要运用高超的技术造桥或开凿隧道。开凿隧道方面,古罗马有成套的钻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风、打桩、运送和测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认为直到中世纪晚期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与之比肩。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1、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陆路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一般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的碑文,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那个城市管辖,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距离,还有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约有4000多个。除了里程碑外,道路两旁还会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标牌, 给行人们提供了沿途的各种信息。
最初,罗马的道路建设主要用于满足军事征服的的需要,之后也成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便捷的道路系统则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秦朝:驰道、直道、五尺道。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代:开通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五尺道
连接云南与内地最古老的官道
1、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陆路
驰道宽67.5米,中间三丈是皇帝专用的道路。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直道,但一点都不直,而且是典型的军事公路。直道起点在离咸阳不远的云阳,经过陕西省抵达子午岭,然后到达今天陕西和宁夏交界处的定边县,再由定边南折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经过内蒙古乌审旗和东胜后,到达终点站包头。这个“直道”九曲十八弯,目的是对付和防范匈奴。
五尺道,五尺不足两米,道路很窄,是秦朝时连接云贵与蜀的重要商道。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驿道
站户
急递铺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1、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陆路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朝道路系统为例分析古代道路修建的影响。
材料2: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便利的交通,不仅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1: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促进不同地区经贸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④强迫百姓服徭役,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消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朝道路系统为例分析古代道路修建的影响。
★问题探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不同点:①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扩张相联系;
②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③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水路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
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五军南征百粤,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元朝大运河: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支持开凿。粮食逐步以海运为主。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3、西方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水路
(1)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2)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A.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战争有密切关系、与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结构上呈现辐射性。
归纳总结古代道路主要类型及特点
B.内河运输是最古老、最具优势的的运输方式之一,陆上运输主要靠人力、畜力,而内河运输则主要靠风力和水流。内河运输成为最具优势的运输方式之一。
类型
陆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驿道)、栈道、水路、海路
特点
对海洋的探索
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近现代全球航路的建立与拓展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1.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课堂探究】
材料: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各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强盛的国力;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2. 古代世界其他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受制于航海技术,以狭窄易通过的海域为主
主要是掠夺和贸易
13-14世纪亚欧商路
15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全球海陆大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逐渐成为关系密切的整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对海洋的探索
(1)新航路开辟
3.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对海洋的探索
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2)开通运河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铁路
轮船
汽车

1.铁路交通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2)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斯蒂芬森与火箭号火车机车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淞沪铁路——中国最早营运的铁路(1876年)
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促进中国交通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促进商品流通,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便于国家政令传达
有利于破除封建陋习,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有利于军事调兵快捷迅速。l
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
交通:铁路的出现,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消极:铁路的修建也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1.积极: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1)经济: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
(2)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
(3)交通:铁路的出现,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4)政治: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5)社会: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消极:
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
2.航运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3)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1) 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 (2)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 (3)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黄鹄号”轮船模型
素养提升
①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变革;
②列强投资兴建铁路,控制中国交通;
③洋务派、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积极兴办近代交通,推动近代化,巩固统治;
④先进中国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时 间 大 事 记 备 注
19世纪30/40年代 出现海上运输蒸汽汽船 英国人经营
1872年 轮船招商局购置蒸汽机船,开始航行于海上和内河航线 李鸿章主办
1876年 淞沪铁路开通不久拆毁 英国商人经办
1881年 唐胥铁路修建通车 李鸿章主办
1895-1911年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九千多里,控制94%
1902年 汽车初见于上海 国外购进
1908年 广西省龙州到那堪的公路修筑 清政府出资
1909年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詹天佑主持完成
20世纪20年代初 北京和天津之间载运旅客的航空 北洋政府出资
分析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3.自行车、汽车
卡尔本茨 奔驰1号 1885年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
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
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同年,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了充气轮胎。从此,自行车技术也完成了向商业化的转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课堂探究】
材料: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火车机车)的发明。
影响: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②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推动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贸易中心);
③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1.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分析交通对社会的影响。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1.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近代以前的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
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交通与社会变迁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1.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 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超过了开封和洛阳。
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1. 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 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中国第一枚“大龙邮票”
上海的大清邮局
清朝电话局
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交通与社会变迁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糜不流通;朝廷法旨,糜不洞达;山川之产,糜不尽出;风俗之陋,糜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埂;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小组合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铁路为例小组讨论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材料二:20世纪初年,中国兴起了一股创办民营铁路公司的热潮。1903年,清政府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其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而且“服总以华股占多数为限”;“洋商请办”,亦“须留出股额十分之三,任华人照原价附股”,从而使华商获得了修筑铁路的权利。1903年,《铁路简明章程》公布后,即有商人筹组公司,自办铁路。1901~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总计约8200公里,其中外商直接修筑的计3 700余公里,占45.1%;外资通过向清政府提供贷款而间接修筑的计约3300公里,占40.3%;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包括京张铁路在内,计约1200公里只占14.6%而已。
----杜愉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