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一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前任务
1.结合所学知识,回顾俄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大事件。
2.回顾: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国三年内战(1918-1920)时期,苏俄施行什么政策用以过渡?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914年,沙皇俄国以协约国成员国的身份参与一战。
1917年俄历2月,二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俄国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俄历10月,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无产阶级推翻,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俄国退出一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
1917-1920苏俄
粮食征购量
1915-1921苏俄
粮食产量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要“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阅读以下材料,说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什么问题?
【笔记补充】背景:多年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导致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写在P47空白处)
(二)内容
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列宁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笔记补充】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1921年春(P47第一段、第四行)
(二)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方式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作用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阅读书本P47,尝试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笔记补充】新经济政策特点(“新”在哪里):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写在P47的空白处)
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强企业活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
提升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三)作用(影响)
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阅读材料,尝试总结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P47最后一段)
【笔记补充】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定政策从国情出发等。(写在P47的空白处)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列宁逝世。
二、
斯大林与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一)背景
阅读材料,尝试总结苏联的形势。斯大林如何应对?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
【笔记补充】背景(形势):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威胁中;是工业落后的穷国(写在P48的上面)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间标注,P48第一段)
材料: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注:我国近代)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二)国家工业化的内容
阅读书本,寻找苏联工业化的途径与结果。
【笔记补充】途径:1928-1937年第一、二次五年计划(P48第二段);结果: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P48第二段)。
材料: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二)国家工业化的内容
结果:苏联通过两次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国家工业化的内容
阅读书本48-49页及如下材料,总结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尝试评价。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材料二:在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摘编自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一: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P48右下角相关史事第三行)
特点2: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
(P49正文第一段第一行)
【笔记补充】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P49正文第一段)
三、
斯大林与农业集体化
(一)背景
材料: 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阅读书本P49及如下材料,分析苏联施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笔记补充】背景(原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为解决粮食问题、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P49倒数第二段)
(二)内容
阅读课本P49,归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时间及主要措施。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材料: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农民们加入集体农庄
实质
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笔记补充】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措施: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材料: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三)影响
阅读材料及P50相关史事,归纳总结苏联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消极影响: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P50左上角相关史事最后两行)
【笔记补充】积极影响:解决了粮食问题,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写在P50上面空白处)
四、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一)模式形成
分析材料,苏联实现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前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苏联由农业国成为工业国;
消灭了剥削阶级。
资产阶级与地主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形成。
【笔记补充】苏联模式形成时间及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在P50正文第一段划记)
(二)模式特征
阅读书本P50中间的相关史事,分析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或表现)。
P50相关史事: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漫画:掌控苏联方向的斯大林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笔记补充】特征写在P50中间空白位置。
(三)评价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实行苏联模式后,苏联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号工业化强国。苏联模式的实行为日后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使苏联具备了堪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
——沈宗武《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笔记补充】利: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弊: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阅读材料,尝试评价苏联模式。
(四)苏联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国家应该如何发展?)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经济方面: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
农业比例要协调均衡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 场调节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笔记补充】找个空白处,自己动手。
集中集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921年
新经济政策
总结拓展
列宁
斯大林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1918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1928-1937年
两个五年计划
20世纪30年代初
兴建大规模集体农庄
苏联
模式
新宪 法颁布
利
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