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二 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二 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1-04 22: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二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火星、开着的电视机、太阳
D.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2.2021年7月24日,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第一天,在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的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以251.8环的成绩拿下金牌!这是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拿到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诞生的首枚金牌!如图是杨倩正在瞄准的情景,如图光学现象中与此过程原理相同的是(  )
A.透镜会聚光线 B.道路拐弯处的“广角镜”
C.钢笔错位 D.皮影戏
3.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成实像,像越来越大,像与湖面的距离变小
D.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小
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应该在光线较亮的地方进行
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D.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5.如图所示,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碗中,可以看到铅笔在水中的部分似乎向上弯折了。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6.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8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5cm处,可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对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
A.如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如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如图: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都成实像
D.如图: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8.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成虚像的是(  )
A.水面飞鸟的“倒影”
B.照相机胶片上的像
C.船上人看到水里的鱼
D.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
(多选)9.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光屏和透镜不动,将蜡烛靠近透镜
B.光屏和透镜不动,将蜡烛远离透镜
C.蜡烛和透镜不动,将光屏靠近透镜
D.蜡烛和透镜不动,将光屏远离透镜
(多选)10.关于光学仪器设备的调节和透镜规律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看地图,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适当调大
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然后将照相机的镜头后缩一些
C.卓不群利用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10cm<f<20cm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像还存在,眼睛在各个位置都能看见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1.晴天的正午,我们会在操场树荫下看见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这是太阳通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这一现象称为“小孔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
12.如图所示,班主任在窗外检查纪律时,能辨别哪位同学在说话,这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该同学的大致远近(选填“响度”、“音调”、“音色”)。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写的字,因为字发生了    反射。
13.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她与她的像相距    m;当她用右手拿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她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用    (选填:“左手”或“右手”)拿梳子;如果她后退0.5m后,所成的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折射角的大小是    度,空气在    。(选填“AD的右方”“AD的左方”“BF的下方”“BF的上方”)
15.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他应距视力表    m。他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    (选填“实”或“虚”)像。该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需配戴    透镜来矫正。
16.在新冠病毒肆意地侵害人类时,各单位、住户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用    (选填“红外”或“紫外”)线灯来灭菌;雨后彩虹,是阳光经高空的冰晶或水珠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而形成光的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的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7.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完成光路图。
18.一激光束从空气射向三棱镜,如图所示,请画出激光进入三棱镜和离开三棱镜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9.如图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1)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它应    立在平面镜上。
(2)小宇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如图甲所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均等于40°。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    。
A.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B.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
(3)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向后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在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上。
20.小明同学在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下探究:
(1)小明组装的器材顺序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左右移动光屏,当光屏位于    (填“Ⅰ”“Ⅱ”或“Ⅲ”)区域内某位置时,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   的实像,   (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小明将蜡烛逐渐靠近透镜继续探究,光屏上成的像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当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时,可在    (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3)为了验证实验结论是否对其他透镜也成立,小明用透明橡皮膜充水后模拟不同的透镜继续实验,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成烛焰清晰放大的像(未画出),现给该“透镜”再充入少量水,为了使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光屏应    (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或者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上一块    透镜(填“凸”或“凹”),才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2022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火星、开着的电视机、太阳
D.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分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解:太阳、开着的电视机、萤火虫、恒星、点燃的蜡烛自身能够发光,属于光源;月亮、荧光屏、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火星自身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21年7月24日,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第一天,在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的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以251.8环的成绩拿下金牌!这是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拿到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诞生的首枚金牌!如图是杨倩正在瞄准的情景,如图光学现象中与此过程原理相同的是(  )
A.透镜会聚光线 B.道路拐弯处的“广角镜”
C.钢笔错位 D.皮影戏
【分析】瞄准过程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逐项分析各情景利用的光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解:瞄准过程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透镜会聚光线,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道路拐弯处的“广角镜”,属于凸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钢笔错位,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
D、皮影戏中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3.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成实像,像越来越大,像与湖面的距离变小
D.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小
【分析】(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小燕子正冲向水面俯冲捕食,水面上出现的小燕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燕子在水面上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2)在小燕子向下俯冲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但小燕子在水中所成的像始终不改变,与小燕子大小相等,故C、D错误。
故选:A。
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应该在光线较亮的地方进行
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D.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分析】(1)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2)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现;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解答】解:
A、由于玻璃是透明的,为了使像更清晰,应该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便于观察,故A错误;
B、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现,光屏能够承接到像,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将蜡烛靠近玻璃板,a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5.如图所示,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碗中,可以看到铅笔在水中的部分似乎向上弯折了。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B、C选项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D选项中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应该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故D错误,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6.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8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5cm处,可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定义,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解答】解: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时,太阳的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8cm。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5cm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7.对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
A.如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如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如图: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都成实像
D.如图: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分析】(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3)光学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成倒立的像,放大倍数较大。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是为了使像放大更大的倍数;
(4)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A.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错误;
B.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使光线提前会聚,故B错误;
C.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镜相当于照相机,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即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故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8.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成虚像的是(  )
A.水面飞鸟的“倒影”
B.照相机胶片上的像
C.船上人看到水里的鱼
D.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
【分析】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去分析此题。
【解答】解:A、飞鸟在水里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所以成的是虚像,故A符合题意;
B、照相机胶片上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船上人看到水里的鱼,实际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D、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多选)9.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光屏和透镜不动,将蜡烛靠近透镜
B.光屏和透镜不动,将蜡烛远离透镜
C.蜡烛和透镜不动,将光屏靠近透镜
D.蜡烛和透镜不动,将光屏远离透镜
【分析】近视眼不戴近视眼镜,由于晶状体变厚,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
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增大了烛焰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像距,若取下近视眼镜,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像距变小或物距变小。
【解答】解:
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像清晰,需增大像距或减小物距;
(1)光屏和透镜不动,将蜡烛靠近透镜,可使物距变小,会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故A正确、B错误;
(2)蜡烛和透镜不动,将光屏靠近透镜,可使像距变小,会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多选)10.关于光学仪器设备的调节和透镜规律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看地图,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适当调大
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然后将照相机的镜头后缩一些
C.卓不群利用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10cm<f<20cm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像还存在,眼睛在各个位置都能看见
【分析】A、当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之内时,适当增大物距,像会增大;
B、凸透镜成实像范围内,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C、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时物距满足条件f<u<2f;
D、凸透镜所成实像在光屏的位置。
【解答】解:A、放大镜看地图,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适当调大,故A正确;
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然后将照相机的镜头前伸一些,故B错误;
C、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物距满足条件f<20cm<2f,因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10cm<f<20cm,故C正确;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像还存在,眼睛在光屏位置才能看见,故D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1.晴天的正午,我们会在操场树荫下看见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这是太阳通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  实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这一现象称为“小孔成像”,是由于  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树荫下圆形的小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实像,这一现象称为“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答案为:实像;光的直线传播。
12.如图所示,班主任在窗外检查纪律时,能辨别哪位同学在说话,这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响度 来大致判断该同学的大致远近(选填“响度”、“音调”、“音色”)。不同方位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写的字,因为字发生了  漫 反射。
【分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于不同人的声带结构的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一样,也是我们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解:班主任在窗外检查纪律时,能辨别哪位同学在说话,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声音的大小。
由于黑板字是粗糙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所以在教室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这是漫反射。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漫。
13.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她与她的像相距  4 m;当她用右手拿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她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用  左手 (选填:“左手”或“右手”)拿梳子;如果她后退0.5m后,所成的像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小丽距离平面镜2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丽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m,所以小丽的像距离小丽4m;
人在平面镜中成虚像,人的像相对人来讲是上下不颠倒,左右颠倒,所以小丽用右手拿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她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用左手拿梳子;
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大小相等,若小丽后退0.5m,小丽的大小不变,所以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4;左手;不变。
14.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折射角的大小是  60 度,空气在  AD的左方 。(选填“AD的右方”“AD的左方”“BF的下方”“BF的上方”)
【分析】(1)光发生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题目的条件,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BF为法线,AD是界面,入射角为∠GOF=90°﹣60°=30°;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则OC为折射光线,折射角为∠BOC=90°﹣30°=60°;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AD的左方是空气。
答案:60;AD的左方。
15.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他应距视力表  1 m。他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该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需配戴  凹 透镜来矫正。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解答】解:由图可知,人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m,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距离应该为5m﹣2m=3m,他应距视力表3m﹣2m=1m;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他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虚像;
该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1;虚;凹。
16.在新冠病毒肆意地侵害人类时,各单位、住户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用  紫外 (选填“红外”或“紫外”)线灯来灭菌;雨后彩虹,是阳光经高空的冰晶或水珠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而形成光的  色散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的色彩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分析】紫外线常用于验钞机、手术室灭菌等,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
根据我们对色光三原色的认识、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来作答。
【解答】解: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
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故答案为:紫外;色散;绿。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7.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完成光路图。
【分析】首先过反射点作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这条入射光线又是右边镜面的反射光线,同理画出最初的入反射光线。
【解答】解:先过下面的反射点O,画出下面镜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再过右边的反射点O′,画出右面镜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开始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8.一激光束从空气射向三棱镜,如图所示,请画出激光进入三棱镜和离开三棱镜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分析】先画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再由玻璃射出来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又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做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两次折射。
【解答】解: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应向法线靠拢;再次折射时,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射出。如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9.如图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1)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它应  垂直 立在平面镜上。
(2)小宇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如图甲所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均等于40°。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  A 。
A.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B.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
(3)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向后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在纸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上。
【分析】(1)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要多次改变入射角,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很清晰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因此白色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面镜上;
(2)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出普遍规律,故选:A;
(3)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将纸板倾斜,法线和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不再与纸板平面重合,纸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2)垂直;(3)不能;在。
20.小明同学在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下探究:
(1)小明组装的器材顺序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左右移动光屏,当光屏位于  Ⅱ (填“Ⅰ”“Ⅱ”或“Ⅲ”)区域内某位置时,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 缩小 的实像, 照相机 (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小明将蜡烛逐渐靠近透镜继续探究,光屏上成的像将逐渐  变大 (填“变大”或“变小”);当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时,可在  光屏 (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3)为了验证实验结论是否对其他透镜也成立,小明用透明橡皮膜充水后模拟不同的透镜继续实验,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成烛焰清晰放大的像(未画出),现给该“透镜”再充入少量水,为了使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光屏应  向左 (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或者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上一块  凹 透镜(填“凸”或“凹”),才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分析】(1)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
(3)给“透镜”再充入少量水时,透镜的焦距变小,像提前会聚;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1)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Ⅱ区,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小明将蜡烛逐渐靠近透镜继续探究,此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光屏上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当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时,此时的物距为5cm,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则应该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
(3)给该“透镜”再充入少量水,透镜的焦距变小,像提前会聚,为了使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或者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上一块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延迟光线的会聚。
故答案为:(1)Ⅱ;缩小;照相机;(2)变大;光屏;(3)向左;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