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1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09: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
建立


五代十国
隋唐兴继



再造统一,奠定盛世
——隋朝的兴亡

隋朝的盛与亡
文帝建隋
炀帝亡隋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隋炀帝自恃富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徭役苛重,超出百姓的负担极限。炀帝后期,对高丽发动战争,将隋朝统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大业七年,邹平民王薄首先举事。九年贵族杨玄感起兵于黎阳,从者如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隋朝“盛”的表现: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盛的原因:隋文帝的励精图治,统一后安定的社会环境,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隋朝国富却国祚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隋末)“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书·食货》
隋亡的原因: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民不聊生
国富
民贫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启示: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炀帝工程
思考
如何评价大运河的修建?
贯通南北
巩固统一
经济发展
过度徭役
滥用刑罚
激化矛盾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
有功有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思考:结合问题探究,根据表格分析,隋朝盛极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滥用民力、劳师远征,导致国富民穷、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大规模起义。

盛世荣耀,民族交融
——唐朝繁盛
1.政局大发展——从“贞观”到“开元”
贞观之治
永徽之治
武周时期
开元盛世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於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於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风淳朴
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为政,言近而意远,事少而功多。——《唐大诏令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2.经济大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
思考:据材料分析唐代经济发展的情况?
唐三彩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曲辕犁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元稹
《估客乐》
天青色敷金彩轻容(无花薄纱)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3.民族大交融:多样化的边疆治理
贞观之治
永徽之治
武周时期
开元盛世
思考:据地图,找出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如何?唐朝采取了哪些手段?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民族平等政策,
加强往来或控制,
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先战后和
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会盟
羁縻管理,委其首领自治,中央驻军较少
★归纳: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特点:政策开明
措施灵活
方式多样
隋唐盛世
皇帝 称号 政策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民族
隋文帝 开皇之治 励精图治,进行改革 唐太宗 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 灭东突厥
安西都护府
与土蕃和亲
武则天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 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册封回纥、
靺鞨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民族政策开明,文化开放先进

动乱频起,盛世危局
——唐朝衰亡
由盛而衰
直接原因:
节度使专权、
兵力外重内轻;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
节度使: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后来其权力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持民政与财赋。节度使盘踞一方,在当时被称为藩镇。
唐王朝的前半期,武后、韦后等女性插足政治,这些在汉族式的社会中无法设想的现象,说明唐王朝具有异民族性质。而这一性质在玄宗以后消失,代之出现的是源于汉族式社会弱点的种种特征。这便是在后汉末也曾发生过的官僚抱团结党,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宦官专权。
——(日)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中国史》
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后梁建立,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875年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割据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藩镇割据延缓了唐朝统治
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和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象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根据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整理
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做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李唐统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国,使唐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灭亡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世宗虽未完成统一,但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五代十国
朝代 开国皇帝 身份
五代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越 钱缪 镇海镇东军节度使
南汉 岭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剑南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西川节度使
南唐 徐知诰 升州刺史
北汉 刘旻 河东节度使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结语: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留下的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轨迹。” 隋唐开放进取的政策造就了隋唐盛世,成就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开放进取,才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
五代十国
时期
例1.下图所示反映出隋朝
A.赋税沉重导致民不聊生
B.江南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C.洛阳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大运河的中心是在洛阳,而且洛阳周围建设了大量的粮仓,由此可知洛阳成为了全国经济的中心,C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无法看出赋税水平和江南农业的地位,排除AB项;“南移趋势明显”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C




例2.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解析】羁縻州府是一种对少数民族的笼络政策,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六大都护府统辖,体现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扩大,B项正确;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在财政上有自主权,羁縻州府有一定的独立性,排除A项;羁縻州府实行的是当地人治理当地人,而不是中央派遣官员去治理,因此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有限,排除C项;在秦汉时已经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材料也有“数量远超历代的信息”,说明不是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B




例3.吐鲁番行车伤人案卷残件载,唐宝应元年(762年),行客靳嗔奴的雇工处部落百姓康世芬赶车行驶中,碾伤坐于张游鹤店门前的男孩金儿、女孩想子。肇事者表示:“今情愿辜,将医药看待。”县司据唐律《斗讼·保辜》条例判处康世芬“放出,勒保辜”。这表明
A.当地原有风俗习惯已经消失 B.唐律适用于都护府管辖的百姓
C.县司与肇事者勾结贪赃枉法 D.唐朝实行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解析】据材料“ 吐鲁番……县司据唐律《斗讼·保辜》条例判处”可知,新疆吐鲁番的民事案件是按照唐律来处理,结合所学,唐代在新疆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管理,材料中的吐鲁番属于都护府管辖,说明唐律适用于都护府管辖的百姓,故选B项;材料仅是一则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不能说明原有习俗的情况,排除A项;据材料“县司据唐律《斗讼·保辜》条例判处康世芬‘放出,勒保辜’”可知,县司是按照唐律进行处理,不能说明其贪赃枉法,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吐鲁番地区按照唐律处理民事纠纷,不能说明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且按唐律并非因俗而治,排除D项。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