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09:4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始皇初即位(公元前247年),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据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春秋初期形势图
战国末期形势图
秦朝疆域图
“天下”——由分散到统一
1.原因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供给)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於後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史记》
一、秦的统一
社会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广纳贤才
秦始皇雄才大略
秦孝公据崤(xiáo)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政治基础: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经济基础: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咸阳
1
2
3
4
5
6
公元前221年,“天下初定”
东海
南海
长城
临洮
公元前214年,“天下已定”
一、秦的统一
1.过程
思考探究: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教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需要加强什么权利?
需要加强什么权利?
中央
地方
专制主义
概念解析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秦朝建立的
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县(令)
乡、里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1)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皇
五帝
始皇帝
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特点)
皇位世袭。
(1)称号的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2)特点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度
皇帝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治粟内史
奉常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少府
郎中令
卫尉
三公
九卿
九卿泛指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太尉掌军务,但为虚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有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
王绾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zhèn,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统一六国后,如何管理地方,朝廷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事。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说出你的理由依据。
分封与郡县之争
郡县制和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建立基础
官吏产生方式
中央与地方关系
历史作用
相同点
血缘
地域
世袭
任免
地方独立性强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①目的:巩固统治
②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法令一而履至尊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
编制户籍、制定《秦律》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修驰道、直道
(2)社会治理:
3.巩固统一的措施
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女性。大、小,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湖南里耶秦简户籍薄
户籍管理
联系今天的户籍管理制度,分析秦朝户籍制度的作用。
◆作用: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对民众的管理,成为征税的依据。
3.巩固统一的措施
【合作探究】
从秦朝开始中国在国家形态、治理模式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家形态的转型:
治理模式的转变:
国家形态: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君权大小、官员选拔、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影响
社会治理方面:
高度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① 国家版图: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② 民族国家认同: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政治: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学术思想:影响秦汉后世学术文化的建构;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合作探究】
秦始皇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二、秦的灭亡
1
表现:大兴土木、刑罚严苛、焚书坑儒
影响:
①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化
依据图片,说出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出发点:穷奢极欲
1.秦的暴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2、 秦末农民起义
(1)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不属于农民起义。
(2)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3.楚汉之争
得出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合作探究】
结合书本和材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短命而亡给你怎样的启示?
从秦朝的治国理念入手,由于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延续诸侯纷争时期重功利、恃酷法的法家思想,作为全国统一后的治国指导思想;秉持列国争霸时期行霸道、尚杀戮的战争政策。
——闵红 李惠军《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五)——“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4)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2)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5)治国理念和制度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
4、秦灭亡的原因
5、启示
制度变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习近平
【课后测验】
【课后测验】
1.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2.依照秦制,在县令之下,由守丞负责县廷日常工作的程序和文书吏的调配,出土的里耶秦简就大量记载了相应情节。这(  )
A.优化了地方治理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冲击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统治基础
C
A
【课后测验】
3.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
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
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
4. 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  )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 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A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