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09: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选必一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
选拔与管理
刺绣练雀补子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本课
目录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相比西周发生什么变化?对统治者来说,应如何选拔官员?
思考点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血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2.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军功爵制等
——才能、军功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举荐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资治通鉴·汉纪》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4.汉代:察举制
——品德、才能等
察访
荐用
试用考核
任用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优点:提高官员素质,相对于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是一大进步,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缺点:地方举荐易造成徇私舞弊行为,助长官僚集团和地方势力,不利于中央统治。
材料1:《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材料2:九品中正,是一种制度,比较的总觉流于硬性。于是就生出种种弊病来……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威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重,谁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主观目的:克服察举制弊端,把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6. 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才学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概念阐释: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元朝
明清
近代
隋唐
两宋
6. 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才学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
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常 举 进 士
明 经
秀 才
明 法
明 书
明 算
科举制建立并发展,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材料2: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
Q1:据材料2分析科举制度的特点。
自由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相对公开、公平、公正
Q2:据材料3,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材料3: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形成重学风气,推动儒家思想发展
增强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东亚国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元朝
明清
近代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宋朝
隋唐
6. 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才学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锁院制度
宋代科举中糊名与誊录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宋朝
明清
近代
元朝
隋唐
6. 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才学
科举制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和比例不高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恢复科举。
延祐复科 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元朝
宋朝
近代
明清
隋唐
6. 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才学
科举制日益僵化,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
◆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
◆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南北卷制度: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实行南北卷制度。
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近代
Q3:结合明清科举的情况,分析其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
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才轻品
朝代 制度 标准 趋势
先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世官制
军功爵制
血缘
军功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八股取士
才学
①选拔标准:
②选拔方式:
③选拔形式: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由评议推荐到公开考试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分九等。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四善二十七最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及三岁,不限中外职任,但非曾犯入已赃,令审官院磨勘以闻,当议迁陟。
——宋真宗诏书
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
考核重德尚能。
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考核制度渐趋严密,在发现人才,激励官吏忠于职守、勤勉为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汉)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元朝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监察区(唐太宗)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汉)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元朝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四监司、通判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监察区(唐太宗)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汉)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元朝
宋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四监司、通判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监察区(唐太宗)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汉)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元朝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都御史以省分道监察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四监司、通判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监察区(唐太宗)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汉)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元朝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
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使按六部的建制
分设六科。……“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如有违
误,则予驳正。”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
中央:六科并入都察院
(科道合一)
地方:停派御史巡按各省
考课制度
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都御史以省分道监察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监察区(唐太宗)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汉)
考满与考察
考满:依年限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考察:外地官员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
严格的标准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地方官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上计制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流于形式
唐朝:品德和才能,考核分九等。
元朝
清雍正时期,意识到监察机构一分为二有重叠的弊端,给事中与御史分权、科道分设往往导致监察机构之间互相纠举弹劾、争权夺利,影响监察效能发挥,御史雍正元年(1723年),六科给事中被并入都察院,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监督和纠弹。
——陈晓枫、钟盛《中国传统监察法制与司法文明》
(万历之后)边事日坏,病在十羊九牧。既有将帅,又有监司;既有督抚,有巡方,又有监视。
——《明史·魏呈润传》
材料4: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Q5:结合材料4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
②注重法规制度建设。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
④监察百官,方式多样。
⑤位卑权重,以轻制重。 ⑥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
积极:①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②谏正皇帝过失,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1.(2016·江苏高考·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A
2.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须有闲、钱、名师指点,十年寒窗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抵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
B .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
C .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
D .科举平等性受文化、社会级差制约
D
本课思维导图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御史大夫
宋代——台谏合一
明清——科道合一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宋——考核归吏部,严格标准
明清——考满、考察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等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实质 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选必一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
选拔与管理
刺绣练雀补子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