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5 10: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课程标准】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
【时空坐标】
从学习模仿西方政治制度,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道路
目录

培育共和政体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践行共和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移植共和政体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
“二次革命”
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思考1:结合时空坐标分析“资产阶级共和之路的实践”有哪些特点?
曲折反复:
获得民主较短暂,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一、移植共和政体——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缔造共和
1、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思考2:《临时约法》建构的共和制度的内容有哪些?有何目的?如何评价?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③意义: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重要意义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史料探究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因人设法”
职权不明
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的尝试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历程:①1912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
②1913年“宋案”
③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④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⑤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军阀割据开始。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特点:党派众多;代表阶级不同;竞争激烈;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史料探究2】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
【史料探究3】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二: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①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
②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③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⑥国民缺乏参政素养。
双半社会的中国,议会制道路和多党制的政党政治行不通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
“二次革命”
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军政
训政
宪政
概念解释
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军政:军队暂时管理国家
训政:政府领导训练人民
宪政:宪法治国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的政治制度
1、“训政”时期(1928-1948):颁布《训政纲领》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思考3: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
《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
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的政治制度
1、“训政”时期(1928-1948):颁布《训政纲领》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1935年后,国民党中央寻找各种借口一直拖延结束。
1948年,在解放战争快接近尾声,国民党提出“行宪”。
2、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假共和,真专制”
二、培育共和政体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思考4: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共在什么时期什么地区建立的什么政权?
图1:土地革命时期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
图2:全面抗战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
图3: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建立的行政区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探究4】为什么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以及解放区采取不同的政权模式?
中共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变化适时进行政策调整,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新兴的人民政权
新中国政治建设
根本的政治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理论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
法制保障: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基本的
基层制度
三、践行共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独具特色的民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
《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7年以后 至“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三、践行共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6年
改革开放后
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确立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践行共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践行共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提出: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表现:
意义:
三个结合
优越性、制度保障、确保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三、践行共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材料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课堂小结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国民党训政、宪政下的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
建立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