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
课 程 标 准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希腊克里特岛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这里的一些城邦,很早就有习惯法,也出现了成文法。在当地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7世纪的石刻,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有关法律的内容。(如:“城邦决定如次:某人若曾为官,十年内将不得为官;如若为官——无论其审判如何——将受到双倍的惩罚,而且余生将被剥夺公民权,为官所为可亦属徒劳。让我们发誓:为官之人,土地所有者以及城邦的‘二十人团’。”)这就是早期的成文法。
希腊法律的很多思想对罗马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希腊小国寡民,政治不统一,城邦的法律影响不大。由于罗马统治地区的扩大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罗马法对后来西方法律的影响很大,所以罗马法律一般被视为西方法律的源头。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法律渊源——罗马法
公元6世纪
查士丁尼
《罗马民法大全》
公元3世纪
万民法
公元前5世纪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6世纪
习惯法
公民法
成文法
形式
适用
范围
公元前1世纪
形式
《十二铜表法》
背景:罗马共和国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
颁行:公元前450年左右
内容:涉及诉讼、债务、家庭、财产、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意义: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但实质上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 《十二铜表法》在罗马街头颁布时人们围观的情形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保护私有财产
具有阶级性,维护贵族利益
一定程度限制贵族特权
保留了落后习俗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9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第8表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第3表 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内容
第一表 传唤
第二表 审理
第三表 执行
第四表 家长权
第五表 继承和监护权
第六表 所有权和占有权
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
第八表 私犯
第九表 公法
第十表 宗教法
第十一表 前五表的补充
第十二表 后五表的补充
——依据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编制
综合探究 分析《十二铜表法》反映出的罗马法的特点
注重程序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法律渊源——罗马法
公元6世纪
查士丁尼
《罗马民法大全》
公元3世纪
万民法
公元前5世纪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6世纪
习惯法
公民法
成文法
形式
适用
范围
公元前1世纪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法律渊源——罗马法
公元6世纪
查士丁尼
《罗马民法大全》
公元3世纪
万民法
公元前5世纪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6世纪
习惯法
公民法
成文法
形式:
适用
范围:
最高成就——《罗马民法大全》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公元前1世纪
材料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就是一种完整地体现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这种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然法学说的一般公式是: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中,由自然法所支配,享有各种自然权力: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而这直接导源于罗马法学家——“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影响》
结合材料,理解“《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为近代西方法律提供了现成形式(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渊源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发展——中世纪法律
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日耳曼法
罗马法复兴
教会法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并吸收若干罗马法原则而颁布的法律,既适用于教会事务,也适用于世俗事务
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与复兴。
罗马共和国
中世纪的欧洲
东罗马帝国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不同时期制定的所有法律、法规的总称。
①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②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罗马民法大全》
③日耳曼法与教会法
④11世纪以后,罗马法复兴运动
13世纪以后,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1804年,《拿破仑法典》
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11世纪,王室法院;12世纪,普通法;
13世纪,《大宪章》法律至上原则;“光荣革命”后,法律体系完善;
普通法系或英美法系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背景:11世纪以后,诺曼王朝,王室设立法院,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系)
形成:12世纪前后,在习惯法基础上,形成全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
发展:13世纪,《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13世纪,王权加强,在罗马法基础上,法国统一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完善:17世纪,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在启蒙思想和大革命影响下,制定一系列法律
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统称《拿破仑法典》
征服者威廉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808年《刑事诉讼法典》
1807年《商业法典》
1806年《民事诉讼法典》
1810年《刑法典》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
遵循先例
工于立法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
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美国等许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本国法律,构成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
从形成背景、法律本质等角度分析两大法系的相同点。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系)
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
以成为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
法律渊源
基本原则
法官作用
主要国家
判例法
成文法
遵循先例
宪法根本
制定,解释,执行法律
仅执行法律
英美加澳
法德意日
英美法系——精于司法
(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
(以罗马法、《法国民法典》为基础
大陆法系——工于立法
【探究升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的比较
相同点:①渊源:一定程度上受到罗马法、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影响,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②本质:都是资本主性质的法律体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探究升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两大法系的比较
区别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法的渊源
立法与司法的相互关系
受罗马法 影响的程度
判例法为主
成文法为主
立法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司法则处于从属地位。
法官地位突出,司法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
以罗马法为基础
吸收部分罗马法
(罗马法)
(日耳曼习惯法)
相同点:
①渊源:一定程度上受到罗马法、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影响,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②本质: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官窑贯耳瓶
钧窑海棠式花盆
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思想来源
法律思想来源
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沙俄尼古拉太子遇刺案(1891)
1891年5月11日,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也就是后来的尼古拉二世,在滋贺县大津町被人行刺刺杀。此事震惊世界,对待刺杀者津田三蔵的态度各不相同——
天皇:速处惩暴行者,勿毁伤善邻之好意!
政府:必须判处死刑!
老百姓:举国沸腾!
大津地方法院:按普通伤人案处理
大审院(日本最高裁判所)院长:“不论内阁如何讨论、决议,如曲解法律精神者,断然不予接受!”
◆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立法权:法律由议会制定
行政权: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
司法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纵观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法律思想,其具体制度设计上颇具差异,但无一例外的彰显了对个人本位个人价值的强调,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观念仍然是西方社会法治的价值基础。
—李盼盼《对西方个人本位法律传统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和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法国《人权宣言》
◆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律师
律师制度与陪审团制度
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为判决加一道维护公正的防线。
从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体现民主并保证司法公正。
陪审团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 林肯(右一)在法庭上辩护的情景
1836年,林肯成为律师。他在诉讼活动中以敢于主持正义、熟练运用法律而享有盛名,为以后当选美国总统奠定了基础。
陪审团制度和律师制度的起源
陪审团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当时只适用于奴隶主和自由民。古代的日耳曼人也留有“同侪裁决”的遗风。11世纪,英国确立了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在法庭上聆听证据,就事实问题作出决定;法官决定法律问题,判断某项证据是否可以被引入审判。律师制度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纷纷颁布法律,支持被告自己或聘请律师辩护。1878年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以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无罪推定原则,意指未经过法庭审判证明有罪确定之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即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
材料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意]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无罪推定
陪审团
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卢梭
法律的运用比法律本身还要不人道得多;法律压迫穷人,富人管理法律和对于穷人是一条法律,对于富人是另一条法律——这是两句早已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恩格斯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马丁·路德·金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
◆积极:
②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③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局限:
②私有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存在等级性;
③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黑人、原住民和妇女没有完全的公民权
①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实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①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欧洲近代法律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
主要不同 强调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 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
人治色彩强烈
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 突出教化作用
司法实践中坚持“无罪推定” 法律实践中坚持“有罪推定”
成因 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兴起发展,启蒙思想传播,民主和法制建设成就突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受儒学等传统思想影响较深
综合探究 比较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
相同
▲法治建设都历史悠久,有继承,有创新
▲都是强制性的规范,都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的产物,适合了自身需要,都为特定阶级服务,带浓厚的阶级性
▲都对后世及周边重大影响
公元1世纪
313年
392年
395年
476年
18世纪教皇用过的三重冠,现藏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2)教化手段: ①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②开办学校 ;③深入日常生活
材料一:基督教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是:
1.要爱主;2.要顺服、忍辱、勿抗恶;3.要爱人如己;4.要经常忏悔罪恶。
——范立民《基督教与中世纪教育》
材料二: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 ——恩格斯
宗教伦理与教化——宗教改革前
(1)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新建立的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基督教会的支持,逐渐的接受了基督教。
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化
①宣讲教义: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但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
②开办学校:包括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学习内容虽然都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社会生活: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 宗教法庭
宗教法庭
在基督教会的控制下,违背基督教伦理的行为往往为社会所不容。教会不允许任何质疑声音的存在,甚至为此建立了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1480年,西班牙建立了国王控制的宗教法庭,以此来打击异己。到1820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审判的“异端”有30多万人,其中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
(2)教化手段: ①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②开办学校 ;③深入日常生活
◆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
◆教士们宣讲教义,开办学校,虽然都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忍受人间的痛苦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
总之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3)影响:
宗教伦理与教化——宗教改革前
(1)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新建立的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基督教会的支持,逐渐的接受了基督教。
新教伦理和教化
16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天主教
东正教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392年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
(诞生于1世纪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11世纪第一次东西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
(以罗马为中心)
新教
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加尔文认为:财富不是万恶之源,而是上帝祝福的标志;强调不随便乱花一厘钱,财产越多越应感到有责任为上帝的荣耀而不使财产减少;财富意味着人履行了其职业责任,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 ——李会军,王罡 《加尔文的新教伦理及其启蒙意义》
(1)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2)新教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是新教的宗教改革之始。他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认为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全凭个人虔诚的信仰。
肯定了发财致富的合理性;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民族国家成长;提升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新教伦理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宗教改革后
(1)背景: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巨大损失
生逢这样的年代:内乱频仍,无法无天,令人不可置信的暴行随处可见。当前我们天天亲历的过激行为,在古代史上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的事例。仅因为这个人提出某种猜测就把他活活烧死,让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蒙田(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怀疑论者)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16世纪的法国造成破坏
③迫害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异端”
①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路德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马克思
局限性:
◎残忍迫害异见教徒
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张:
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是欧洲描述肺循环第一人,但因为反对“三位一体”说而被判处火刑。
评价:
总结升华 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的发展趋势
★由封建时代以宗教伦理为主,到资本主义时代以法律体系为主;
★西方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宗教伦理不断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战演练
1.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2. “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该材料体现了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作用是
A.控制人们的思想 B.大肆进行宗教迫害
C.宣传人文思想 D.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