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开学初测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如东县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开学初测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17 19: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如东县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测试
高 二 语 文
(满分:100;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挣扎/挣钱 标识/识别 强压/强求 模具/机械模仿
B.滑稽/稽首   伺候/窥伺 着实/着魔   悄悄/悄寂无声
C.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须臾/谀辞 拔擢/耀武扬威
D.收讫/迄今 强劲/劲风 濡染/蠕动 懈怠/百战不殆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惆怅/为虎作伥 馈赠/匮乏 恫吓/吓唬
B.弹劾/骇人听闻 摇曳/游弋 破绽/绽放
C.谙熟/万马齐喑 浑水/混杂 刹那/刹车
D.谦恭/事必躬亲 灼热/卓越 停泊/湖泊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创伤/重创敌军 投奔/奔走相告 蒙骗/蒙混过关
B.别扭/别开生面 旋风/旋转乾坤 专横/横行霸道
C.谙熟/黯然失色 缜密/半嗔半笑 炮烙/刨根问底
D.渲染/煊赫一时   罢黜/相形见绌   辑录/缉拿归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 )
A.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
B.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D.以色列军人训练严格,效率极高,表面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忠诚可靠,使他们在全球雇佣兵市场如虎添翼。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 ▲ )
A.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却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苦不可及。
B.地产商们得知某厂房宣布拍卖的消息后,纷纷看好这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地块,厂房受到买家追捧,成为众矢之的。
C.鉴识专家李昌钰证实了陈水扁的伤口确实是枪伤,但他也曾语带玄机地称:“自己打伤的可能性很低,暗杀的可能性也很低。”
D.中国的三大球能不能赶上世界强队,关键在于运动员、教练员乃至主管部门有没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打翻身仗的决心。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 )
A.如今伊拉克爆炸不断,驻伊美军死伤惨重,回想当年美军占领伊拉克,活捉萨达姆,不由得顿生今非昔比的感慨。
B.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C.希拉克宣布放弃参加下任总统选举,这意味着他即将告别纵横捭阖40余年的政治舞台,也标志着法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D.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像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随时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抛出去。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
A.与国内的音乐教育不同,梅纽因音乐学校教学的重点不是基本功的训练,它注重的是音乐知识、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B.在这首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乐曲声中,我们听到了极为和谐而又令人震撼的音符。
C. 朱开山回到山东老家,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山道,那熟悉的乡音,那山东人所特有的幽默和爽朗的笑声。
D.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
A.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B.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C.卫生部表示,今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要按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的改革方向,着力确保医改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D.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供孩子吃喝玩乐。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溺爱,才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奢侈浪费。
D.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
A.历经70年的连锁品牌经营,许府牛杂的美味已经享誉国内外。在美味之外,它成功的秘诀还在于不断的创新推动其发展。
B.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C.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D.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让全世界不同肤色、种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人士和运动员,通过参与奥运会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10.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不超过15字)(3分)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11.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流星雨”下定义(3分)
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流星雨发光的原因是受大气摩擦。
③流星雨发出的光亮如同从一点迸发出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流星雨是 ▲ ▲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12.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横渡)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损害)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纲纪)
B.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称赞)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恢复) 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过分,过度)
C.比去,以手阖门(及,等到)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抢榆枋,时则不至(碰,撞)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向往)
D.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但)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侮辱,羞辱)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 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拥有,据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②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B.①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②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③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④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C.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④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当斩,赎为庶人 ②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③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1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其后试题。(12分)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把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出自教材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2分)
▲ ▲
⑵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2分)
▲ ▲
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4分)
▲ ▲
④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4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⑴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2分)
▲ ▲
⑵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 ▲
⑶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4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 ▲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荀子·劝学》)
⑶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⑷ ▲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⑸前者呼,后者应, ▲ , ▲ ,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桂棹兮兰桨, ▲ 。(苏轼《赤壁赋》)
⑺子曰:“后生可畏, ▲ ?”(《论语·子罕》)
⑻水至清则无鱼, ▲ 。(《汉书·东方朔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绝地之音
马步升
(1)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惘地望着大沟那面踟蹰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七年间我怀揣着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游历了许多美丽的、荒瘠的地方,谛听过许多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倾倒的乐音,但时刻能够震撼我心灵、能进入我血液骨髓的仍然是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
(2)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的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3)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我和导师开始爬山。终于,攀上了山顶。昏黄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4)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罗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就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5)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是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6)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17.请简要说明本文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4分)
▲ ▲
18.文章的题目是“绝地之音”,但作者从第四段才真正写“绝地之音”,请简要分析作者写前面的三段有什么作用。(5分)
▲ ▲
19.文章反复强调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让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此产生震撼的原因。(5分)
▲ ▲
20.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他成功了吗?为什么作者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呢?(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3题。
警惕“娱乐化解读”
蒂尼
网络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称之为“娱乐化解读”。各种新名词发展神速,常常是让你没办法不感兴趣的“事儿”。比如炒作得火热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时间成为网民热读和谈论的话题。
有人说:“一样是说史,当年明月用的笔法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另有人说:“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是沉重的,是需要我们用思考去慢慢体会的。和娱乐化解读历史方式的外壳相比,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明朝那些事儿》过多纠缠于如何现代化娱乐化包装历史的讲述方式做法,距离清醒的历史守望者已经很远很远。”
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说法。作为现代人,今天我们如何消费历史?怎么理解历史?“娱乐化解读”应该针对的是历史事件的讲述方式而言,而不应该是随意的娱乐,这样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近两年来,中国大地上刮起了“重读”、“戏说”风,按理说,如此“繁荣”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热的景象,是值得国人高兴的事儿。可是,我们看到,除了史学界、文学界之外的研究人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对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以“或正说解读、或调侃恶搞”的形式纷至沓来,再加上出版界、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宣传造势,出现了很多戏说类书籍,这种形式的书籍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阅读,变成了“悦读”。阅读变成了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这样的阅读已不再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同时一些人在“悦读”中还会染上对知识、对历史不恭的游戏状态。“娱乐化解读”和“恶搞”的游戏性一样,最突出的表现为:戏拟经典故事,将历史遗产颠覆成为一种“大杂烩”东拼西凑之后的取悦品。
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文学和历史都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基本功能。然而,在消费时代的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却极度膨胀。解读历史和阅读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针对传统的经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原则上是不能歪曲、不能篡改、不能恶搞的。要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话语,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图一时好读、好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消费历史,不但削弱了教育作用,对于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无法补偿,这是很可怕的事。
(节选自2010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
21.从文中看,“娱乐化解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加以简要分析。(6分)
▲ ▲
22.作者不认同“娱乐化解读”,从文中找出相关理由?(6分)
▲ ▲
2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文化解读观。(6分)
▲ ▲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2分)D(qì,jìng ,rú,dài。A.zhēng/zhèng,zhì/shí,qiǎng,mú/mó;B.jī/qǐ,cì/sì,zhuó/zháo,qiāo/qiǎo;C.lì/shuò,jì/yì yú,zhuó/yào)
2.(2分)C(ān/yīn,hún/hùn,chà/shā。A.chàng/chāng,kuì,hè/xià;B.hé/hài,yè/yì,zhàn;D.gōng,zhuó,bó/pō)
3.(2分)B(biè/bié,xuàn/xuán,hèng/héng。A.bèn/bēn,mēng/méng,chuāng;C.ān/àn,zhěn/chēn,páo;D.xuàn/xuǎn,chù,jí/jī)
4.(2分)B(A.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C.如虎添翼:指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程度的增加,这里只是表明他们受欢迎,并无更上一层的含义;D.江河日下:一般指形势上的衰颓,而不是确指河水断流)
5.(2分)B(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
6.(2分)C(纵横捭阖:指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联合。A.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形容变化很大。用在此不合语境。B.如花似锦:形容衣着华丽或前程风景十分美好。错在望文生义。 D.一张一弛:比喻治国宽严相结合,也比喻工作、生活上劳逸结合。用在此对象不当)
7.(2分)D(解析:A.“知识”与“提高”不搭配;B.“这首……乐曲声”不搭配;C.“看到”与后面的“乡音”和“笑声”不搭配)
8.(2分)B(解析:A.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成分残缺,在“按照”之后添加介词“把”。D.“过分的”与“溺爱”语义重复,属成分赘余;与“造成”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没有)
9.(2分)D(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推动其发展”。B.句式杂糅。“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这句应表述为“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或“这一成绩主要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取得的”。C.句式杂糅,“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可以改为“靠的是艺术”或者“是用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10.(3分)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
11.(3分)流星雨是流星群在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大气摩擦发出如同从一点迸发的焰火般的光亮而又状如下雨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12.(3分)D(A.病:担心,忧虑。B.赞:介绍,引见。复:免除赋税徭役。C.抢:集,着落。属:隶属)
13.(3分)B(①介词,凭……的身份;②连词,因为;③连词,相当于“而”;④动词,率领。 A.①、③介词,被;②介词,在;④介词,从。 C.①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②、③动词,到;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①动词,成为;②介词,替;③、④介词,对,向)
14⑴.(2分)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却)没有谁哀怜我。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关键:过(经过)、莫我哀也(宾语前置)句末尾的问号,亦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扣完2分止。关键:向使(表假设)、其能哀我乎(反诘句。其:岂,难道;哀:同情,哀怜)。
14⑵.(2分)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或译成“假使先生您吃过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
14⑶.(4分)略
14⑷.(4分)略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5⑴.(2分)“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1分)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1分)。
15⑵.(4分)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每点2分)
15⑶.(4分)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答两点2分,三点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⑵輮使之然也 ⑶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⑷乘彼垝垣
⑸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⑹击空明兮泝流光 ⑺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⑻人至察则无徒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7.(4分)本文以“绝地之音”为中心,按“追忆绝地之音——邂逅绝地之音——捕捉绝地之音”这一思路铺衍成文。
18.(5分)为写“绝地之音”作铺垫。第一段采用倒叙手法,造成悬念;第二、三段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为歌声的出现提供背景。
19.(5分)因为这歌声雄壮悲慨,韵味深厚,并且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的黄土高原上产生的。这歌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顽强自信,歌声透射出生命的内涵,也起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20.(6分)没有成功。⑴因为绝地之音必须在绝地之中才能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可现实中缺少绝地这个特定环境,所以作者不能成功。⑵歌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而作者多年来寻找的都只注重视歌的这种形式,忽视了歌声中蕴含着的生命力的深刻内涵,所以他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扣住“绝地之音”的特点,产生的条件以及作者寻找的偏向来答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21.(6分)①“重读”“戏说”之风盛行;②大量非专业人士积极介入;③各种媒介推波助澜。(6分。每层意思2分)
22.(6分)①“娱乐化解读”易误读和误解历史;②“娱乐化解读”不能承载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③“娱乐化解读”削弱了教育作用,影响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6分。每层意思2分)
23.(6分)①应关注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②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③应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6分。每层意思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