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共24小题,共48分)
1.植物激素通常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关于该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 B.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
C.脱落酸合成途径受阻 D.脱落酸受体合成受阻
2.某种植物激素能延缓离体叶片的衰老,可用于叶菜类的保鲜。该激素最可能是
A.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 C.脱落酸 D.赤霉素
3.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C.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4.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D.插条浸泡在低浓度NAA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
5.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
B.乙可通过发酵获得
C.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增强
D.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
6.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环境因素调节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叫作春化作用
B.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可感知光信号,影响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C.年轮是由不同的光照强度引起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
D.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7.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生长素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8.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9.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10.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1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12.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列关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有所增加
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B.“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代表增长率
C.湖泊近岸区到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1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15.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则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会保持稳定
B.与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模型能更精确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
C.一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在一定的时期内就会出现“J”形指数增长
D.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B.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C.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昆虫,通过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不能反映种群的变化趋势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18.关于 “S” 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 ~ t1 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 ,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1~t2 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 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t 1 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19.20世纪90年代,野生狼群重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连续20年对其数量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狼的种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第1~5年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第5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第15年数量最少
D.若环境条件改善,则第20年后的“λ”值可能大于1
20.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研究群落是研究种群的基础,但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又有所不同
B.群落中各种群占据不同空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D.水分、温度会影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会不同
2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描述了归田园种豆,豆长得稀稀疏疏,杂草却生长很旺盛的景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杂草与豆是竞争关系,是影响豆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B.调查杂草的类型和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去除全部杂草,豆的生存压力降低,会呈“J”形增长
D.白居易描述的景色受温度变化、日照和降水量等影响
22.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青鱼、草鱼、鳙鱼和鲢鱼在池塘中进行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关动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性的影响
B.青鱼以水底的螺为食,青鱼与螺的关系,这是青鱼的生态位
C.四大家鱼的生态位不同主要受水生动植物生态位影响
D.该池塘的物种丰富度在夏季和冬季受阳光、温度等因素而不同
23.生态位(niche)是传统生态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又称格乌司原理。由J.Grinnel提出,最初用于研究生物种间竞争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如空间位置、活动时间、占用资源等情况
B.群落中的物种存在相似生态位时,它们可能因争夺共同资源发生竞争
C.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稳定,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24.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存在种间竞争
C.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相同
D.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二、多选题(共6小题,共18分)
25.对侵入某森林中的甲、乙两种害虫数量进行调查后,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λ=当年末种群个体的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调查年限内,甲种群在森林中每年增加的数量不变
B.乙种群在森林中存在环境阻力,在调查年限内呈“S”型增长
C.调查年限内乙种群数量在第三年末达到最大值
D.在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时间,两个种群的数量相等
26.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
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27.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28.某草原,狐和兔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狐和兔数量变化相互制约,是循环因果关系
C.若兔逃避狐捕食能力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曲线模型
D.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
29.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不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30.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4分)
31.(16分)为研究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幼果快速生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这些生长素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
(2)由于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__________作用,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以拟南芥____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2,4-D是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是__________;推测最适相对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
②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32.(18分)I.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灰苍鼠,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第二次捕获了52只灰苍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
(1)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偏__________。
II.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2)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
III.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5)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进行。
IV.现有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的血细胞计数板。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__个。
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
1-5 AADAB 6-10 CCDAA 11-15 CCCAD 16-20 ADACA 21-24 CADD
25 ABD 26 ACD 27 ABC 28 AC 29 AD 30 CD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4分)
31.(16分)为研究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幼果快速生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这些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中的种子。
(2)由于IAA和GA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存在协同作用,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以拟南芥GA合成缺陷型(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甲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3)2,4-D是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是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推测最适相对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6。
②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5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32.(18分)I.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灰苍鼠,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第二次捕获了52只灰苍鼠,其中有标记的个体13只。
(1)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偏_高。
II.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