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4+21张PPT)+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4+21张PPT)+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0:01:29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5.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黄幻吾《杨柳清风》
梁纪《荷花图》
课前导读
乔木《枫叶与鸟》
关山月《一笑暖千家》
课前导读
飘逸的春柳,袅娜的夏荷,激情的秋枫,傲岸的冬梅,四季之景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也是物候现象。
整体感知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
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竺可桢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
摹状貌、引用等。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翩然 簌簌 物候 载途
农谚 刺槐 连翘 孕育
衰草连天 悬殊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yīnɡ

shuāi
字词识记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思考如下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4.第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5.第6—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整体感知
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整体感知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精读细研
3.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精读细研
4.第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精读细研
5.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精读细研
6.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现象——本质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逻辑顺序
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精读细研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为了把介绍的对象说清楚以便被人接受,介绍事物或事理时,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说明文说明顺序
精读细研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什么作用 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 请说明理由。
(3)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说明文说明顺序
精读细研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
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簌簌(  ) 衰草连天(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
“载”意思应为(   )
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 D.又;且


shuāi
销声匿迹
C
消声匿迹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
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D
课堂小结
本文按“物候与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的顺序来说明事理。这是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课下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板书设计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国画。(展示图片) 飘逸的春柳,袅娜的夏荷,激情的秋枫,傲岸的冬梅,四季之景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也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欣赏图片 本环节通过优美的国画和生动的语言,引出课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体 1.结合课下预习,介绍本文作者。 2.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3.结合课下预习,了解说明文。 (教师根据学生所答进行补充总结) 4.扫清字词障碍 二、再读课文,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思考如下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4.第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5.第6—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为了把介绍的对象说清楚以便被人接受,介绍事物或事理时,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进行总结) 四、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 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簌簌(  )  衰草连天(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 “载”意思应为(   ) 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 D.又;且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 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学生结合课下预习,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线索,根据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同学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 本环节意在检查学生课下预习的情况,通过预习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环节引导学生在了解说明顺序的基础知识后,深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在把握文章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顺序安排的作用,以提升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检验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本文按“物候与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的顺序来说明事理。这是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课后反思 亮点:注重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不足之处:习题较少 课堂教学建议:增加习题,多加练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悬殊(xiá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ɡ)
B.孕育(yùn) 翩然(biān) 销声匿迹(nì)
C.活跃(yuè)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D.纬度(wěi) 萌发(ménɡ) 风雪载途(zǎi)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活  C.灵便  D.灵敏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蔌蔌地落下来。
    改为    。
2.而山区的气侯、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察。
    改为    ;     改为    。
三、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填序号)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④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
四、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好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材料二 ……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像上面所讲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1.【现象探究】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关注生活】材料二中说“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其实,鸟儿的语言也是很丰富、很形象的,请仿照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个表现鸟儿的语言很丰富、很形象的句子。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A项,“悬”应读“xuán”。B项,“翩”应读“piān”。D项,“载”应读“zài”。
2.(1)D (2)B
解析 首先要注意每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抓住关键词,从词语搭配习惯方面考虑选择。如题(1),可根据“仪器”二字选择“灵敏”;题(2),可根据“物候”二字选择“观测”。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蔌蔌 簌簌
2.侯 候  察 查
三、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填序号)  
①③②④
四、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北京的玉兰比广州的玉兰迟两个月开花,这种现象与纬度因素有关,越往北春天来得越晚。
2.示例 小燕子飞回来了,衔泥筑巢,提示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布谷鸟来了,“咕咕”“咕咕”,提醒人们割麦插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5.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任务一
合作探究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合作探究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合作探究
4.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合作探究
6.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5.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合作探究
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这一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任务二
合作探究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画,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
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
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基本把握了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那么,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任务三
合作探究
1.说明对象不同。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2.说明内容和目的不同。事物说明文一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
拓展探究
1.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合作探究
2.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示例: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课堂检测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举例子 作引用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B.作引用 打比方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C.举例子 作引用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D.作引用 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B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
“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尽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A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是科学家竺可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章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扩大科学知识储备,掌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课下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请同学们仿照其语言特点,自选生活中某种事理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利用物候决定农事活动,简便易行
现象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本质
逻辑顺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步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基本特点。
重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步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通过复习导入,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任务一: 师:小组合作,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5.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6.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教师进行纠错、总结) 任务二: 师: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这一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任务三: 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基本把握了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那么,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进行讲授、纠错、总结) 二、拓展探究 1.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三、课堂检测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举例子 作引用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B.作引用 打比方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C.举例子 作引用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D.作引用 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 “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尽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找到相关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进行思考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同学间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 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是了解和学习说明语言的典范文章。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感受、分析说明语言,并比较分析不同说明语言运用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习事理说明文,要让学生在自主归纳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思考。 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基本特点,把握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通过文章理解,深入思考问题,积累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是科学家竺可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章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扩大科学知识储备,掌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请同学们仿照其语言特点,自选生活中某种事理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后反思 亮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 不足之处:习题较少 课堂教学建议:增加基础习题的考查。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fù盖率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 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lǚ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布祖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ù(  )盖  比较(  ) lǚ(  )行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  )
A.切合,相合   B.刚才,方才
C.往,到 D.舒服
二、课内阅读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3.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十一月却突然开了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 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千米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做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时,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木、漆树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高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朴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 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它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 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将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3.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段则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
4.文章第⑤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               。第⑧段写道:“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                    。
5.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同步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覆 jiào 履 
2.绿水清山 绿水青山 
3.A
二、课内阅读
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2.“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因为前一个例子中的大连临海,而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三、课外阅读
1.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2.举例子 列数字 用事实和数字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3.记叙(叙述)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
4.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可以根据它的叶子颜色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5.能够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能够有效预测天气变化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农活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