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2: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了解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900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一说天宝五载(746)。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升起了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重点字词注释
天姥(mǔ)山:在今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因此得名。
瀛(yíng)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云霞:彩云,彩霞。一作“云霓”。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向天横:直插天空,遮住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西北。
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四:一作“一”。王琦注三十六卷本《李太白集注》:“当作一”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欲,一作“绝”。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度:一作“渡”。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层巅,层层山峰。
青青:黑沉沉的。
澹(dàn)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fēi):门扇。一作“扇”。
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魂悸:心跳。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青崖:青山。
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
用诗中原句填空
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歌赏析
诗人梦游的天姥山,这一形象有何特点 诗人运用哪些手法去表现的
①神秘奇特: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高峻巍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以及下文“见
海日”,“闻天鸡”(夸张、对比、衬托)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等。
既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诱惑,产生了景仰和向往之情。
第二段是梦境描绘,如果按时间顺序,记梦的部分怎么划分
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瞪青云梯) ,
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五个场面,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1)梦至剡溪 特点:清幽寂静
描述: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2)山之日景 特点:壮美奇绝
描述:诗人穿上了偶像谢灵运当年登山穿的木展,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上,只见海日升空,只听天鸡高唱。
(3)天黑景象 特点:离奇险怪,甚至恐怖
描述: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
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4)神仙洞府 特点: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描述: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
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驾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驾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5)梦境消失 特点:魂悸魄动,迅速消失
描述:突然魂魄惊惧,猛然醒来,仰天一声长叹。环顾四周,只有身边的枕
席,刚才那些美妙的梦境都消失不见。
李白为什么重点描写黄昏所见
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 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第二段最后梦醒时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几句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长梦不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作者为何要写神仙世界而非现实世界吗
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作者通过这几句话曲折间接地吐露了自己的志向,文中有没有作者直接表明志向的句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阅读第三段并思考如何看待作者在这一段中对待现实的行为呢
若联系诗人的思想生平、性格特征和诗歌创作来作综合分析,诗人可能真有其梦。当然,诗歌所写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其一,李白从小就受到道教的影响,在蜀中时即已喜爱山林,求仙访道。李白一生中曾历访名山道观,并在齐州紫极宫正式入道,举行过仪式。由此可见,他对神仙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是真诚热烈的,也是一以贯之的。故此他在听了越人谈论天姥山之后,由潜意识导入梦境,在脑海里涌现出一系列神奇瑰丽的意象和图景。其次,诗中的梦幻是诗人内心生活中的潜意识的外现,这种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心理积淀的过程。天宝元年所作《游泰山》六首中,就有许多带有梦幻色彩的描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在《游泰山》中已见端倪。李白对山林之美和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梦游经历是相当真实的。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描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梦中之境,梦中的奇幻变化,也是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变化。那么诗人写的这个梦境,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①人生志向(选择和追求) :宁骑青崖白鹿访名山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
寄情山水的自然自由自在的随性生活受拘束束缚压抑的官场生活
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②人格精神:不妥协,敢反抗的蔑视权贵的精神!追求个性的自由张扬,人
格的独立和傲岸。人格是独立的,站立的,对立的。----人格不自由,不独立,矮化的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总结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