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扬州慢
姜夔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
2.学习这首诗今昔对比和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词人抒发的内心郁闷心情和爱国深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释题:《扬州慢》
扬州慢,词牌名,是姜夔的自度曲。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走近姜夔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姜夔对诗歌、散文、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写作背景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
1.听录音
2.标注生字词
3.自读课文——同桌互相读课文,解决词中的字音问题
当堂检测
淳熙丙申( ) 夜雪初霁( ) 荠麦弥望( ) 予怀怆然( ) 黍离( ) 解鞍( ) 少驻( )窥江( ) 豆蔻( )
当堂检测
淳熙丙申(chún xī) 夜雪初霁(jì) 荠麦弥望(jì mí) 予怀怆然(yú chuàng)黍离(shǔ lí) 解鞍(ān) 少驻(shǎo)窥江(kuī) 豆蔻(kòu)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维扬 :扬州 霁:天气转晴
荠麦弥望 :满眼都是野麦
戍角:军营中的号角
怀 :情怀 怆然:悲伤
度 :创作
《黍离》之悲:故国之思的悲伤
“黍离”意象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选自《诗经 王风》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思考: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部分的作用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
交代了《扬州慢》的写作时间地点天气状况。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描绘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交代写作的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对《扬州慢》评价。
扬州美景
扬州美景
扬州美景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鉴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初次到扬州,解下马鞍稍微停留。路过昔日非常繁华的扬州路,现在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南侵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战争。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繁华不在的扬州城。
想一想:
1.上阕化用了杜牧的哪几首诗?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用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连“废弛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表达了人民对于战争的痛恨与咒骂。
小结:
词的上阕写景,着重写词人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个扬州城一片萧条、凄凉。
二十四桥
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牧有出色的鉴赏能力,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有“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这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桥边的红芍药花,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可他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想一想:
1.下阕化用了杜牧的哪几首诗?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怎样一种境界?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知。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怎样一种境界?
意境题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答出为什么。
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空自荡漾,冰冷河水中的月亮没有声音。想那桥边一年一度盛开的红芍药,是在为谁开放呢?营造出一种凄凉冷清的境界。圆月与残山剩水相对的悲怆情景,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感和悲剧力量,深深抒发了作者痛悼故国的感情。
小结:
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抒发了“黍离之思”的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
清角吹寒
见到——
听到——
想到——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思考: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
虚实结合
对比
夸张
用典
联想
借景抒情
拟人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若杜牧重到扬州……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尽荠麦青青
波心荡,冷月无声
渐黄昏,清角吹寒
这首词突出的写作特点是用今昔对比和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来写景抒情,试分析。
本次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括了昔日扬州的繁华;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繁华锦簇的扬州今日却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这里的盛衰对比,何等强烈。
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中,“昔”与“盛”用的是虚笔,而“今”与“衰”用的是实笔,以“虚”为陪笔,用来衬托“实”,以“盛”为陪笔,用来衬托“衰”,如此,虚实相生,而以突出反映现实为中心
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