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7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7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3: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孔雀东南飞》演唱:屠洪刚





古代文化常识
依礼聘嫁:
秦汉至隋唐,婚娶程序仍基本沿用周之「六礼」。六礼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严格按六礼规定来办事的,恐怕也只有皇族及考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东汉是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作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
规定婚龄:
汉時人普遍遵守的界限,男为二十,女为十五。古礼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婝,但是汉人未循古制而以早婚为俗。一般女子于二十岁前,男子二十岁前皆论婚嫁.
家庭关系 :
女子一旦出嫁,脱离了父家,加入夫家之后,就不仅是丈夫的妻子,而且成了夫家合家的媳妇。恭谨事奉是妇职,不事舅姑,不敬不孝,便有亏妇道,同时必须严守「七出」。媳妇必须帶着「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儿時所受的家教,所学的礼节,搬到夫家应用。所以未出嫁前必须学礼节.而且汉代有「夫为妻纲」这种男尊女卑的倾向,东汉这种倾向更为明显。「男外女內」,主要指「女治內,男主外」。「男主外」意为男子在外建功立业或从事生产,而「女治內」,则女人须操持家务,包括侍奉舅姑、丈夫,养育子女,勤于女红等。
七出: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汉婚俗
汉时,社会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女人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汉代,婚姻重视门第。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只十多天,县令、太守相继就为儿子说婚。说明刘兰芝的貌美德高,同时也见当时的婚俗。县令、太守为子求婚,于刘家有择门第的意思,家人是为一己私利,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身清池,是当时不少寡妇悲惨命运的反映。
  汉初几十年中,汉帝国的宗教上有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成为国教的一部分。
     ——胡适
补充说明:
《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类律令有三千条,其中最大的罪是不孝。)
关于“乐府”
“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乐府”概念的流变
◆汉: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
→音乐性诗体(能配乐演唱的诗歌)
◆唐(新乐府运动):政治讽喻诗
◆宋元以后:词、曲
文学史上地位:
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汉乐府”
二、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特点
1.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和深刻。
2.叙事成分占很大的比重。
1)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
2)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要求口吻毕肖。
3)常用铺陈的描写手法。
3.比兴的运用在汉乐府民歌里也有特色。
4.形式多样,有四言诗,有五言诗,有杂言诗。
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长篇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被誉为“长诗之圣” 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读序文讲故事
通过序文了解故事的梗概。
1、时间 地点 人物
2、主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写作缘由
1、时间:汉末建安中;
地点:庐江;
人物:焦仲卿、刘氏、仲卿母
2、起因: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经过:自誓不嫁、其家逼之
结果:投水、自缢
3、写作缘由:时人伤之
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结为恩爱夫妻。但刘兰芝却为婆婆不容,遭到封建家长婆婆的百般刁难,忍无可忍,只好自请回娘家。焦、刘“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太守先后登门替儿子求婚,仲卿闻知此事,急见兰芝,生人作死别。在完婚那天,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也自挂东南枝。尔后双双化成鸳鸯,相向而鸣。这个美好的故事传说就演化成了这首我国最早最长的叙事诗。
焦、刘殉情的故事
情节复述
被遣
誓别
逼婚
殉情
化鸟
情节梳理: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引子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6节) ——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7~12节) ——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节)——进一步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节)——高潮、结局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节) ——尾声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
一,自述13—16岁,说明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有良好的家庭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鸡鸣----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
三,“大人故嫌迟”,这一“故”字可以反映出什么内容?
——显示出焦母的异常挑剔。
四,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
——不堪驱使!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
2、孔雀徘徊返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3、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是否太烦 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另一方面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结构上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概括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
兰芝遣归
兰芝与仲卿话别
“发展”部分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和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的。
二:初次展示他懦弱的性格。
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严妆部分,堪称人物外形描写的经典,做到了“形神兼备”。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流光溢彩,极尽张扬之能, ——说明刘兰芝美到极点。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服饰追求素雅,——高雅。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纯然长相,自然天成,美得自然,美得真切,美得深沉,——天生丽质。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活脱脱一个人间仙女——美的神韵自然流溢。
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用精心妆饰的美,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爱,向婆婆表示她的无辜和坚强。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与婆婆告别:“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与小姑告别:“泪落如珠子。”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一,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
二,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
三,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爱慕富贵,不顾礼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
刘兄
质问:作计何不量!
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这样做,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
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
正是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
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
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
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
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刘兄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迎娶的排场,
作用何在?
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兰芝痛苦,凄凉的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轻物重情,突出身价,强化悲剧
第四部分:
兰芝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从二人性格分析:
兰芝坚强,决绝
仲卿懦弱孝顺
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理解下列句子
互文
也叫互辞,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此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尾声化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艺术手法 赏析
赋、比、兴的运用
赋:铺陈手法
自诉
告别
迎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沉着冷静
镇定自若
自尊自爱
不慕荣利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自己比作柔韧的蒲苇,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托物起兴,引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
人物形象分析
刘兰芝
勤劳能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有教养:不仅表现在会谈箜篌、诵诗书,也表现在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
善良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
对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以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言
形体美
足 头 腰 耳 指 口 步
精妙世无双
品质美
勤劳:兰芝自诉
善良:与小姑别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
精神美
反抗性
焦母
兄长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运用衬托的手法
县令之子
求婚者地位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娇逸未有婚
求婚者才貌
说媒者身份
太守家迎娶的排场
太守之子
焦仲卿: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对母亲: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焦母就是蛮横、冷酷、自私、挑剔、专制
的封建家长形象。
焦母
焦仲卿与焦母的两处对话
仲卿求母
焦母无动于衷,向儿子道出心中的怨忿,说明休刘兰芝的理由,希望儿子能体谅母亲。为了打动其子,焦母又以“秦罗敷”为诱。而当这两招都不行时,焦母端出了家长的威严,槌床大怒,震摄其子,使其屈从。
秦罗敷
仲卿辞母
焦母泪落如雨,是被焦仲卿的真情打动了吗?焦母的泪是为焦家血脉而落。儿子想要寻短,做母亲的当然要想方设法劝说。焦母先以义劝,试图以责任感来唤醒其子;然后再次以“秦罗敷”为诱,从“可怜体无比”到“窈窕艳城郭”,进一步突出了秦罗敷的美。
第一处焦母是胜利者,焦仲卿被迫休妻。
第二处焦母则是个失败者,她没能再次运用家长的威严挽回焦仲卿的性命。
面对母亲,第一处,焦仲卿是“府吏默无声”,第二处,焦仲卿是“长叹空房中”,从“默无声”到“长叹”,焦仲卿也由失望变成了绝望。
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
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
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
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
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
热烈的爱情。
思考
悲剧产生的原因?
性格的悲剧
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
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社会的悲剧
在当时,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子,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妹妹,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
汉朝统治者为巩固新生的封建制度,通过独尊儒术,将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学改造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礼法制度。董仲舒制定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权力一级级集中于君王的手中,而女性却成为社会的最底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婚姻生活的至上权威。焦仲卿和刘兰芝看似受到的是焦母和刘兄的逼迫,但实际上他们对抗的是背后的整个封建礼法制度,所以俩人双双殉情的结局,无疑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性的血泪控诉.
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性
这出爱情悲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它又是一首爱情赞歌,尽情地赞美了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的美好心灵和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精神。同时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诗歌的社会意义?
本诗通过讲述兰芝与仲卿的爱情悲剧
故事,热情歌颂了 ,批判了 的罪恶。
探悲剧意义
本诗通过讲述兰芝与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热情歌颂了刘、焦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即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探究一:你认为本诗中被毁灭的“美好” 东西有哪些?
寻美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描写爱情忠贞、美好的诗句: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
乃敢与君绝!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 秦观《鹊桥仙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宋)李清照《一剪梅》
拓展延伸:
寻找相似的命运,思考本诗阅读的现实意义
经典爱情故事
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悲剧。
孔雀东南飞
又几百年后,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她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在沈园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孔雀东南飞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 头 凤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消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
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罢了。
陆游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诗歌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情地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表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