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1 谏逐客书与妻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1 谏逐客书与妻书(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3: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谏逐客书/与妻书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察吾衷     衷:忠心
B.虽不谓吾言为是   是:正确
C.适冬之望日前后   适:恰逢
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肖:相像,类似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B.孝公用商鞅之法/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今逐客以资敌国
D.江南金锡不为用/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以汝之有身也
A.亦以天下人为念 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汝不必以无侣悲 D.以今日事势观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 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 言及未来。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是为了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 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 嬴政。
C.“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 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 了平民的代称。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8.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
不超过80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优,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优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蒙,语出《庄子 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同气连枝 俯拾即是 不在于 而是因为
B.不谋而合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同气连枝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D.不谋而合 俯拾即是 不在于 而是因为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不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①),(②)。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林成片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D.“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2)“它们分布在公园、广场、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语义上看与原文画波浪线处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根据前后文内容,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使句子语意连贯通畅。
①   
②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谏逐客书/与妻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察吾衷     衷:忠心
B.虽不谓吾言为是   是:正确
C.适冬之望日前后   适:恰逢
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肖:相像,类似
【解答】A.衷:内心。译文:我又恐怕你不能理解我的心。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B.孝公用商鞅之法/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今逐客以资敌国
D.江南金锡不为用/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解答】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B.两句里“而”都是结构助词,的。
C.第一个“以”,介词,依靠、凭借;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
D.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被;第二个“为”,判断动词,是。
故选:B。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1.关注词性差异。“焉”有时作为代词,有时作为兼词。
2.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3.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4.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解答】A.正确。
B.“而陛下说之”中的“说”,应译为“通‘悦’,喜欢”,句意为: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以汝之有身也
A.亦以天下人为念 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汝不必以无侣悲 D.以今日事势观之
【解答】例句与C.“以”都是连词,因为。
A.介词,与“为”组成“以……为”的形式,译为“把……作为”。
B.介词,凭。
D.介词,拿。
故选:C。
【点评】文言虚词辨析方法: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入手。
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温故求新法。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答】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结果,因而。
B.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C.都是介词,相当于“于”。
D.都是副词,竟然。
故选:A。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1.关注词性差异。“焉”有时作为代词,有时作为兼词。
2.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3.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4.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 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 言及未来。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是为了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解答】B.“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理解有误,原文“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 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 嬴政。
C.“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 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 了平民的代称。
【解答】B.“三王”指夏商周的第一位君主,大禹、商汤王、周武王。
故选:B。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8.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
不超过80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优,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优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解答】阅读文段我们发现,报道说了三层意思,一是“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优,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即绝大多数人报喜不报忧现象普遍;二是“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优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即孩子与父母之间双向都存在;三“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即原因分析。
答案:
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这个现象究竟是孩子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孩子更多,不同家庭表现有差异;但其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点评】大部分的百分比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绝大部分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七八十及以上(不包括百分之百)。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蒙,语出《庄子 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A.同气连枝 俯拾即是 不在于 而是因为
B.不谋而合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同气连枝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D.不谋而合 俯拾即是 不在于 而是因为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解答】(1)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此处强调这种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是常见的,故选“比比皆是”。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
故选:B。
(2)原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A.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B.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不但没有消除语病,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
故选:D。
(3)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C两项;D.“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答案:
(1)B
(2)D
(3)A
【点评】“辨析并修改病句”在近11年的高考中年年出现,已成为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不少于3分。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辨析病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修改病句,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不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①),(②)。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林成片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C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D.“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2)“它们分布在公园、广场、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语义上看与原文画波浪线处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根据前后文内容,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使句子语意连贯通畅。
① 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 
② 还没有果实的芳香甘甜 
【解答】(1)“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中“苍翠浓绿”是对“不改色”的具体解释说明。
A.破折号的作用是意思转换。
B.表语意的停顿。
C.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是对“报偿”的具体解释说明。
D.破折号的作用是表声音的延长。
故选:C
(2)原句“装扮”“美化”来表明竹子的分布情况,与用“分布”客观地陈述事实,在感情表达上有明显差别,“装扮”“美化”能够表达出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原句整散句结合,有感染力。
(3)本题根据前一句“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可知,仿写的句式为“也没有……”“还没有……”,然后再从语义的角度考虑,找出和竹子相比有突出之处的植物,确保语义通顺即可。
答案:
(1)C
(2)①“分布”一词只是客观陈述,原文说竹子具有“装扮”“美化”的功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②整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句子感染力。
(3)①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 ②还没有果实的芳香甘甜
【点评】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