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吮吸(shǔn)脊梁(jí)悚然(sǒng)负疚(jiù)
B.朱拓(tà)埋怨(mái)炮烙(luò)蹒跚(pán)
C.草窠(kē)歆享(xīn)间或(jiàn)谬种(miù)
D.踝骨(luǒ)门槛(kǎn)驯熟(xùn)踌躇(chó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秘 寒喧 乌云笼罩 惴惴不安
B.蹒跚 形骸 宽宏大量 安分耐劳
C.淘箩 祭祀 异乎寻常 走头无路
D.驯熟 烟蔼 逆情悖理 寻死觅活
3.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 )
A.鲁迅的几篇小说发表年代的先后顺序:《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被人们认识了的自然界动物,有时就被作为艺术形象再现于绘画和雕刻之中,也出现在一些工艺品上, 。 , , 。 , ,因而有了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①于是在当时的陶器上就出现了鱼、鸟、鹿等动物形象
②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见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兽的完整图案出现在了当时帝王宫殿的瓦当上
③因为这几种正是当时人类能够捕获和经常接触得到的动物
④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能够用粗糙的石头工具打猎打鱼以获取食物
⑤也因为它们具有凶猛、美丽、长寿的特点
⑥人们并且往往还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思想内容。
A.⑥④①②③⑤ B.⑥④①③②⑤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④③②⑥⑤
5.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②⑥③④⑦①⑤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⑥③②①⑤④⑦ D.②③⑥①④⑦⑤
二.填空题(共3小题)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近年来,许多创新创业活动都特别注重从 便利、接地气的切入点起步。(简洁/简捷)
②实际上,早在该单位道歉之前,这事情就已经在网上闹得 ,引来许多人吐槽。(沸沸扬扬/沸反盈天/人声鼎沸)
③料想上元之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些地方 、人头攒动,而一些地方则灯火阑珊、影影绰绰,庄严肃穆的故宫又将是另外一种风情。(沸沸扬扬/沸反盈天/人声鼎沸)
④《白毛女》中的地主黄世仁,欺人太甚,把善良忠厚的杨白劳逼得 ,最后只得服毒身亡。(走投无路/日暮穷途)
7.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 、 和 ,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 和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8.1.文学常识填空。
(1)《祝福》选自《 》,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五部经典著作。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9.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答: 。
10.《祝福》中,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吮吸(shǔn)脊梁(jí)悚然(sǒng)负疚(jiù)
B.朱拓(tà)埋怨(mái)炮烙(luò)蹒跚(pán)
C.草窠(kē)歆享(xīn)间或(jiàn)谬种(miù)
D.踝骨(luǒ)门槛(kǎn)驯熟(xùn)踌躇(chóu)
【解答】A.“脊梁”中的“脊”应读作“jǐ”;
B.“埋怨”中的“埋”应读作“mán”;
C.正确;
D.“踝骨”中的“踝”应读作“huái”。
故选:C。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秘 寒喧 乌云笼罩 惴惴不安
B.蹒跚 形骸 宽宏大量 安分耐劳
C.淘箩 祭祀 异乎寻常 走头无路
D.驯熟 烟蔼 逆情悖理 寻死觅活
【解答】A.“寒喧”中“喧”应改为“暄”;
B.全部正确;
C.“走头无路”中“头”应改为“投”;
D.“烟蔼”中“蔼”应改为“霭”。
故选:B。
【点评】音同形异的字的辨析
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
例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 )
A.鲁迅的几篇小说发表年代的先后顺序:《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解答】A.选入课本的鲁迅的几篇小说发表年代的先后顺序是:《孔乙己》《一件小事》《祝福》。
故选:A。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被人们认识了的自然界动物,有时就被作为艺术形象再现于绘画和雕刻之中,也出现在一些工艺品上, 。 , , 。 , ,因而有了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①于是在当时的陶器上就出现了鱼、鸟、鹿等动物形象
②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见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兽的完整图案出现在了当时帝王宫殿的瓦当上
③因为这几种正是当时人类能够捕获和经常接触得到的动物
④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能够用粗糙的石头工具打猎打鱼以获取食物
⑤也因为它们具有凶猛、美丽、长寿的特点
⑥人们并且往往还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思想内容。
A.⑥④①②③⑤ B.⑥④①③②⑤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④③②⑥⑤
【解答】段意:古代人们赋予动物特定的思想内容。
首先,通读文字和待排序的六项。分析六句话,因⑥中“艺术形象再现于绘画和 雕刻之中,也出现在一些工艺品上”与文段中“动物的特征表现一种特定的思想”有着物质与精神 的递进关系,故⑥为第一句;
由于新石器时代先于秦汉时期,所以②在④之后。然后找到各句之中 的对应和关联;
②句中提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兽,就对应⑤中“凶猛、美丽、长寿 的特点”,故②⑤连接;
①句中的“鱼、鸟、鹿”对应③句中“人类能够捕获和经常接触得到的动 物”,故①③连接;
因④中“打猎打鱼”提到了鱼,故④①连接;
根据逻辑与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分析,最后通读⑥④①③②⑤,顺序符合逻辑,语意顺畅。
故选:B。
【点评】关注内容上的前后照应,如:“凶猛”对应“青龙”的特点,“美丽”对应“朱雀”的特点;注意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时间的先后等。
5.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②⑥③④⑦①⑤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⑥③②①⑤④⑦ D.②③⑥①④⑦⑤
【解答】文段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②③⑥是描写穿戴,据由外到内的顺序,三者顺序为②⑥③;④⑦写脸色,⑦的“只是”表明二者顺序为④⑦;①⑤写眼睛,有后文“眼光”衔接紧密。
故正确排序为:②⑥③④⑦①⑤
故选:A。
【点评】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二.填空题(共3小题)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近年来,许多创新创业活动都特别注重从 简捷 便利、接地气的切入点起步。(简洁/简捷)
②实际上,早在该单位道歉之前,这事情就已经在网上闹得 沸沸扬扬 ,引来许多人吐槽。(沸沸扬扬/沸反盈天/人声鼎沸)
③料想上元之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些地方 人声鼎沸 、人头攒动,而一些地方则灯火阑珊、影影绰绰,庄严肃穆的故宫又将是另外一种风情。(沸沸扬扬/沸反盈天/人声鼎沸)
④《白毛女》中的地主黄世仁,欺人太甚,把善良忠厚的杨白劳逼得 走投无路 ,最后只得服毒身亡。(走投无路/日暮穷途)
【解答】①简洁:简单整洁,指文章写作等。简捷:简单明了、方便,指方式方法等。语境是创新创业活动注重简便快捷,用“简捷”。
②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语境是说事情惹得人们议论纷纷,应用“沸沸扬扬”。
③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语境是形容上元佳节人声嘈杂喧闹的场景,应用“人声鼎沸”。
④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日暮穷途: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语境是形容杨白劳被逼得找不到出路,应用“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
①简捷
②沸沸扬扬
③人声鼎沸
④走投无路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7.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 、 思想家 和 革命家 ,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 《呐喊》 和 《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 14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 11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解答】答案: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呐喊》14 11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8.1.文学常识填空。
(1)《祝福》选自《 彷徨 》,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呐喊 》和《 故事新编 》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是《 野草 》,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五经”指《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五部经典著作。
【解答】答案:
(1)彷徨 呐喊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2)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9.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答: 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
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
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自我尊严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
【解答】①第一个“可恶”在祥林嫂被抢以后说的,是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抢人者”太可恶。
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劫人以后又来的卫老婆子说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说卫老婆子不该给鲁家推荐一个不守封建礼教的人来;二是说你不该自己荐来的人,又合伙劫她走。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
③第一个“然而”是说祥林嫂婆家抢人也有理,表明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第二个“然而”是暗示再找一个像祥林嫂一样勤快能干的人很难。表露了鲁四老爷维护自我尊严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答案: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
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
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自我尊严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点评】对于教材、考纲中的重点作品,要深入阅读理解,掌握作品的情节、人物、主旨、手法等,结合选项仔细比对。
10.《祝福》中,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答】(1)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⑤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2)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3)结合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1)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
(2)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
(3)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点评】对于教材、考纲中的重点作品,要深入阅读理解,掌握作品的情节、主旨、人物、手法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