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3: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①因责常供(动词,责备) ②以塞官责(名词,责任)
B.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C.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D.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售:买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C.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逐
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C.日将暮,取儿藁葬
D.成以其小,劣之
二.填空题(共1小题)
4.解释多义词。

(1)帘内掷一纸出:   
(2)虫跃掷径出:   

(1)宰以卓异闻:   
(2)成述其异: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刍”: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如现代汉语常用的刍秣、反刍等都是这个意思。
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泛指粮食。如“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
D.“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四.默写(共1小题)
6.名句默写。
(1)故    ,   ,不可忽也。
(2)闻之:   ,   。信夫!
(3)有志者,事竟成,   ,   。苦心人,天不负,   ,   。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7.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毋庸讳言,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主导和中心地位相比,①   。但从文学意义上说,中心与边缘并没有截然的分野,中心并不意味着强悍,②   。对于作家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偏远一隅或许永远处于边缘的位置,③   ,这是文学的特性,也是文学的伦理。放眼世界,相对于欧美白人而言,非洲黑人和拉丁美洲民族在政治、经济中显然处下劣势和边缘地带,但他们的文学与欧美白人文学相比毫不逊色。
六.解答题(共2小题)
8.翻译句子。
(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2)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9.猾胥因为成名“为人迂讷”,让他充当“里正”,这是对成名的赏识。这种说法对吗?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 ,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 ,结构完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览无余 匪夷所思 沁人心脾 前呼后拥
B.一目了然 匪夷所思 扣人心弦 前呼后应
C.一目了然 想入非非 扣人心弦 前呼后拥
D.一览无余 想入非非 沁人心脾 前呼后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后以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
B.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C.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
D.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①因责常供(动词,责备) ②以塞官责(名词,责任)
B.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C.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D.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解答】A.“因责常供”中的“责”,应译为“责令”,句意为: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售:买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C.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逐
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解答】A.售:考取。译文: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C.日将暮,取儿藁葬
D.成以其小,劣之
【解答】A.岁,每年,名词作状语。
B.笼,用笼子,名词作状语。
C.藁,用草席裹着,名词作状语。
D.劣,认为……劣,形容词意动用法。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二.填空题(共1小题)
4.解释多义词。

(1)帘内掷一纸出: 动词,抛,扔 
(2)虫跃掷径出: 动词,腾跃 

(1)宰以卓异闻: 形容词,与众不同 
(2)成述其异: 名词,奇特本领 
【解答】故答案为:

(1)动词,抛,扔
(2)动词,腾跃

(1)形容词,与众不同
(2)名词,奇特本领
【点评】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我们应该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强化积累。
一、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二、强化积累,集中记忆。
三、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刍”: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如现代汉语常用的刍秣、反刍等都是这个意思。
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泛指粮食。如“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
D.“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申言”意思是“再三说起”,“言”后不是说的话,故不能在“言”后停顿,应在“始忆之”后停顿,排除AD;“居之”后省略了表处所的介词“于”,介词“于”的宾语是“温室”,故应在其后停顿;“设筵”的目的是“相款”,即款待他,中间不可停顿,排除C.故选B.译文:(杨氏)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才记起来。(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提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
(2)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有误。菽粟:豆和小米。泛指粮食。
(3)B.“重情”“施恩不图报”错,“重情”于文无据,文中写女主人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表现她的“义”,但未提到“情”;原文“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的意思是“杨家(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妻子的话”,可知并非不图报。
(4)①“何业”,以什么为业;“日”,作状语,每天;“升斗”,借指少量的米粮、口粮,这里指少量生活用品。译文: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
②“烦虑”,烦恼操心;“经纪”,安排;“幸”,希望;“舒意”,放宽心;“资斧”,盘缠。译文: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
(5)据原文“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可知,对于资助过自己的人,他不忘恩情,邀请主人去他家;据原文“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可知,等杨某去他家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行礼请客人进屋,置办酒席款待杨某,替他做新衣服、鞋帽,解决盘缠筹集百两银子;据原文“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可知,丁前溪提前为杨家送去满屋的布匹和粮食,还有婢女。
答案:
(1)B
(2)C
(3)B
(4)①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
②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
(5)①在旅馆避雨时,得杨妻的资助,不忘恩情,邀请主人去他家;②等杨某去他家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行礼请客人进屋,置办酒席款待杨某,替他做新衣服、鞋帽,解决盘缠筹集百两银子;③提前为杨家送去满屋的布匹和粮食,还有婢女。
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囤有很多钱谷。他是个喜好交游、豪爽重义的人,钦慕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察访他(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做官)逃离了(家乡)。到安丘时遇到大雨,(他)在旅馆避雨。雨到中午还没停止。有一年轻人出来,给他提供了丰厚的食物。一会儿夜幕降临,(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伺候得非常周到。(丁)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我家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只有他家娘子在。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丁前溪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博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第二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年轻人)给(丁)的供给丝毫不懈怠。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干草湿漉漉的,看起来极杂乱。丁前溪对此很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用来喂养牲畜,(这是)刚刚娘子拆掉屋上的茅草(来喂养您的马匹)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以为他的意图是想得到他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年轻人不接受,(丁)硬要给钱让年轻人拿进去。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并)说:“娘子说了,我们并非以此(开旅馆)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能索要报酬呢?”丁赞叹着告别。(临别)嘱托年轻人说:“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
(之后)几年没有消息。(几年后)正遇上灾荒饥年,杨氏(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随意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氏听从了她妻子的话。来到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氏)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才记起来。(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提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氏觉得丁很讲义气,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心里不能不对丁前溪有些埋怨。停留了几天,(丁)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说:“(我心存)顾虑不敢隐瞒,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令仆人招来一些博徒,让杨氏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金,于是就送他回家。回家见到妻子,(他的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女在旁边侍候。杨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又送来一婢女,给我使唤。”杨氏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博戏、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让人惊异的,唯独杨氏的妻子吗?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回报的,难道还称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惠,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四.默写(共1小题)
6.名句默写。
(1)故  天子一跬步 , 皆关民命 ,不可忽也。
(2)闻之: 一人飞升 , 仙及鸡犬 。信夫!
(3)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 三千越甲可吞吴 。
【解答】故答案为:
(1)天子一跬步 皆关民命(重点字:跬)
(2)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重点字:鸡)
(3)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重点字:越)
【点评】《促织》名句积累:
1.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3.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4.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5.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6.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7.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毋庸讳言,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主导和中心地位相比,① 它处于劣势和边缘地带 。但从文学意义上说,中心与边缘并没有截然的分野,中心并不意味着强悍,② 边缘也不意味着弱势 。对于作家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偏远一隅或许永远处于边缘的位置,③ 却并不妨碍它成为文学意义上的中心 ,这是文学的特性,也是文学的伦理。放眼世界,相对于欧美白人而言,非洲黑人和拉丁美洲民族在政治、经济中显然处下劣势和边缘地带,但他们的文学与欧美白人文学相比毫不逊色。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从文学意义上说,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中心与边缘并没有截然的分野。
①处从“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主导和中心地位相比”和后面的“中心与边缘并没有截然的分野”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民族文学处于边缘地位”相关;
②处从“中心并不意味着强悍”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边缘也不意味着就是弱势”相关;
③处从“现实生活中的偏远一隅或许永远处于边缘的位置”和后面的举例“相对于欧美白人而言,非洲黑人和拉丁美洲民族在政治、经济中显然处下劣势和边缘地带,但他们的文学与欧美白人文学相比毫不逊色”,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劣势和边缘地带也可成为文学方面的中心地位”相关。
故答案为:
①它处于劣势和边缘地带 ②边缘也不意味着弱势 ③却并不妨碍它成为文学意义上的中心
【点评】嵌入型补写的答题策略:
①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②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③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④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六.解答题(共2小题)
8.翻译句子。
(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2)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解答】(1)遂为,就被;猾胥,刁诈的小吏;充里正役,担任里正的差事。译文: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2)严限,严定期限;追比,旧时地方官吏严逼人民,限期交税、交差、逾期受杖责,叫“追比”。译文: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
答案:
(1)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2)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9.猾胥因为成名“为人迂讷”,让他充当“里正”,这是对成名的赏识。这种说法对吗?
【解答】结合小说内容,应该回答错误,因为成名老实听话,让成名当“里正”是看成名好欺负,而不是赏识他。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猾胥让成名当“里正”是看成名老实可欺,而不是赏识他。
【点评】考点分析:
多以选择的形式考查,少数题目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关键词句;分析现代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关键词句等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 ,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 ,结构完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A.一览无余 匪夷所思 沁人心脾 前呼后拥
B.一目了然 匪夷所思 扣人心弦 前呼后应
C.一目了然 想入非非 扣人心弦 前呼后拥
D.一览无余 想入非非 沁人心脾 前呼后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最后以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
B.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C.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
D.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解答】(1)一览无余:形容事物简单,一下子全可以看清。也形容视野开阔,一切景物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这里说的是经过对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节特征能看清楚,应选“一目了然”。匪夷所思: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这里说的是情节发展超出常理,应用“匪夷所思”。沁人心脾: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这里是形容文章内容有感染力,应用“扣人心弦”。前呼后拥:前面的人吆喝着开道,后面的人簇拥着保护。旧时常用以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多,排场大。也形容前后簇拥的人很多。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根据语境,应选“前呼后应”。
故选:B。
(2)根据后面的“写得引人入胜”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小说”,排除A、B两项。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突出的应是“小促织”的奇异功能,C项与之衔接紧凑。
故选:C。
(3)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语还没有阐述完,后面的陈述对象就换成了“人们”;二是语序不当,长舒一口气后,应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据此只有D项修改完全正确。
故选:D。
答案:
(1)B
(2)C
(3)D
【点评】“辨析并修改病句”在近11年的高考中年年出现,已成为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不少于3分。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辨析病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修改病句,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