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3: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B.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惠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要》一书。
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 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 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 均的《与朱元思书》。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 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 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C.以兴利除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不为侵官 为天下理财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B.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惠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解答】D.强:勉强。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解答】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故选:C。
【点评】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解答】A.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B.代词,法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介词,在/介词,比。
D.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那么”。
故选:D。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要》一书。
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解答】A.“著有《贞观政要》一书”是错误的。《贞观政要》的作者是吴兢。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解答】A.根本,古义:植物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B.会同,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C.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D.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故选:C。
【点评】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答】A.“事”,名词作动词,做;
B.“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户籍;
C.“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D.“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解答】A.牧:养,这里指提高修养。译文: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 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 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 均的《与朱元思书》。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 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 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解答】B.“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错误。“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书”是奏章,是古代臣子给皇帝写谏议的一种文体。
故选:B。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句,“以严刑”状语后置,译文: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
A.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文: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B.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文:用声威震慑他们;
C.定语后置句,“重、大”是“神器、域中”的定语,后置了,译文: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哪。
故选:B。
【点评】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C.以兴利除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不为侵官 为天下理财
【解答】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无实意。
B.……的理由,……缘故/用来……的。
C.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D.动词,是/介词,替。
故选:C。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