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5 13:2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走咸阳   走:通达
B.不霁何虹 霁:雨过天晴
C.而望幸焉 幸:幸运
D.负栋之柱 负:支撑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谁得而族灭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大方,不吝啬
B.骓不逝兮可奈何 怎么办
C.乃谓其骑曰:“何如?” 怎么样
D.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用来……的办法
5.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古代皇帝或太子、王侯的正妻。
B.“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
C.“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断定
C.胜负之数 数:次数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9.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固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破灭之道也(规律)
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走咸阳   走:通达
B.不霁何虹 霁:雨过天晴
C.而望幸焉 幸:幸运
D.负栋之柱 负:支撑
【解答】C.幸:特指皇帝到某地去。
故选:C。
【点评】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谁得而族灭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答】A.数词作动词,统一;数词,一个;
B.动词,喜爱;动词,吝惜;
C.动词,获取;动词,获取;
D.名词,类;名词作动词,灭族;
故选:C。
【点评】一词多义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解答】①“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的;
②“鼎”,名词作状语,把宝鼎;“玉”,名词作状语,把宝玉;
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
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⑤“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⑥“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综上,①②⑥都属于名词作状语,③⑤为名词作动词,④为意动用法;
故选:A。
【点评】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大方,不吝啬
B.骓不逝兮可奈何 怎么办
C.乃谓其骑曰:“何如?” 怎么样
D.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用来……的办法
【解答】A.慷慨:情绪激昂。译文: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5.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解答】C.“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
故选:C。
【点评】《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赋运用了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古代皇帝或太子、王侯的正妻。
B.“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
C.“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解答】A.“正妻”错。妃应是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解答】A.介词,因为/介词,把。
B.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与。
C.介词,被/动词,写。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故选:D。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断定
C.胜负之数 数:次数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解答】A.正确。
B.正确。
C.“胜负之数”中的“数”,应译为“运数,指命运”,句意为: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D.正确。
故选:C。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9.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解答】例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却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A.被动句,“诛”带有被动意义,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B.一般句式,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C.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削弱,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D.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秦”作状语修饰动词“战”,译文: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二次失败,三次胜利。
故选:A。
【点评】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固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破灭之道也(规律)
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解答】A.“固不在战矣”中的“固”,应译为“本来”,句意为:本来就不在战争。
B.正确。
C.“诚不得已”中的“诚”,应译为“实在”,句意为:实在是不得已的事。“破灭之道也”中的“道”,应译为“原因,途径”,句意为:(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D.“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应译为“作用,功效”,句意为: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