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冷战
新课导入
《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2》是由Westwood制作、EA公司2000年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游戏对战的双方为英美等国组成的盟军阵营以及苏联的阵营双方势力,游戏对双方阵营的特点与元素设计原型基本源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苏冷战历史。
根据所知所学,说说你所知道的美苏冷战历史,想一想为什么美苏会走向冷战?
如果说20世纪上半期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
三种制度的竞争,那么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资本主义阵营与
社会主义阵营的竞争(美苏竞争)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陈文海《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
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1991年)
何为冷战?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德黑兰会议上,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还有一边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首相丘吉尔 1943年
一、铁幕降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铁幕演说”
丘吉尔的两段话体现了他对国际局势怎样的判断?
一、铁幕降临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
欧洲战区
亚太战区
中央战区
非洲战区
南方战区
北方战区
美国占有西方世界工业生产的53.4%,对外贸易的32.4%,黄金储备的74.5%。1945年,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工业生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2/3。
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空军、海军力量天下第一。垄断了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
美国全球军事部署图
一、铁幕降临
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二战后,苏联拥有1100多万军队和强大的军事工业,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1949年9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1953年苏联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打破了美国核垄断,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威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在苏联影响和帮助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铁幕降临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我们赢得了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在美国人头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杜鲁门
苏联国家领导人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美国总统
哈里·S·杜鲁门
一、铁幕降临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
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
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
……如果我们在这个关系重大的时期不去帮助希腊和土耳其,其影响不仅殃及西方,而且远及东方。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国情咨文》
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分别指什么政治制度?
杜鲁门发言的实质是什么?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制度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制度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一、铁幕降临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政策,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极权政制的种子,是靠悲惨和匮乏滋养发育的。它们在贫穷和动乱的灾难土地上蔓延滋长。当一个民族对于较好生活的希望绝灭之后,这类种子便会长大成株。我们一定要使那种希望存在下去。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国情咨文》
思考:美国如何“帮助”他国“维护自由”?
马歇尔计划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
美国
纳税人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947年7月——1952年,共有16国接受了美国1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和扩大贸易。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通过帮助西欧国家恢复经
1947年7月
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美国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西欧各国共接受美国各种形式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90%是赠予,10%为贷款。
国家 1948年 /49(亿美元) 1949年 /50(亿美元) 1950年 /51(亿美元) 总数额
(亿美元)
英国 13.16 9.21 10.60 32.97
法国 10.85 6.91 5.20 22.96
西德 5.10 4.38 5.00 14.48
意大利 5.94 4.05 2.05 12.04
荷兰 4.71 3.02 3.55 11.28
比利时& 卢森堡 1.95 2.22 3.60 7.77
奥地利 2.32 1.66 0.70 4.88
丹麦 1.03 0.87 1.95 3.85
挪威 0.82 0.90 2.00 3.72
希腊 1.75 1.56 0.45 3.66
瑞典 0.39 0.48 2.60 3.47
瑞士 — — 2.50 2.50
土耳其 0.28 0.59 0.50 1.37
爱尔兰 0.88 0.45 — 1.33
葡萄牙 — — 0.70 0.70
冰岛 0.06 0.22 0.15 0.43
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 乔治·皮杜尔
(马歇尔计划)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英国前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
马歇尔计划援助包装上
的标签,其上写有:
“为了欧洲的复兴,
由美利坚合众国所提供。”
思考:你如何看待对“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观点?我们该如何评价?
二、马歇尔计划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
二、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也是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美国企图通过这一计划全方位控制西欧,正如苏联控制东欧一样。美国还试图利用马歇尔计划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因此绝不是什么慷慨。
美国旨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在于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思考:“马歇尔计划” 与“杜鲁门主义” 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二者的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二者虽手段不一,但目的一致。
为了抗衡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苏联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很大程度上是苏联从它的卫星国那里掠夺原料的工具。因此相比较于西欧,东欧的经济恢复速度明显要慢上很多。过度依附苏联的经济体制直接导致了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也极大地拉大了东西方阵营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过东欧的政体能够实施配给制度以及财政紧缩政策,从而促使一些资源向重建方向定向流动,加强特定地区的战后经济恢复。
二、马歇尔计划
知识拓展:经济互助委员会
三、德国的分裂
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1945年雅尔塔会议规定:战后德国和柏林将被分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将由四国占领。 德国被分裂,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三、德国的分裂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引起苏联的抗议,6月“柏林危机”爆发。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决定在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并将其纳入欧洲复兴计划。苏联得知计划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并发表“告德国民众书”,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万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三、德国的分裂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德国的分裂
柏林墙是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边防系统。它最早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东德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 和“强化边境”。 建造柏林墙的目的在于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是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更是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象征。
1989年东欧剧变后,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和西柏林,随即开放柏林墙。1990年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两德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柏林墙
柏林墙示意图
德国民众跨过柏林墙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49年北约在华盛顿签署协定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欧洲及北美洲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实现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北约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1991年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旗帜与标志
根据北约的组织规定,试分析其建立的目的。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便是美国军事上加强对西欧控制的重要手段。
北约成员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挪威、冰岛、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北马其顿、土耳其。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介入科索沃危机,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
2011年,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进行内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之后北约全面接管行动指挥权,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最终卡扎菲残余部队被清除,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杀身亡,利比亚分崩离析。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1955年华约在华沙签署协定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1955年5月14日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体系原则,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于莫斯科。成员国包括苏联、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苏联以保卫盟国安全为名,在东欧驻扎几十万军队。华约还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均由苏联人担任。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政治协商委员会为华沙条约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外交部长委员会磋商并协调缔约国的对外政策,为政治协商委员会起草文件,制定实施其决议的具体建议。国防部长委员会为华沙条约组织的最高军事机构,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为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苏联将此视为捷共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苏联带领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这次入侵苏联攻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杜布切克被废黜,布拉格改革全部废止,捷克斯洛伐克正常体制建立。
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与苏联认同的民主相左的模式存在。
四、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1955-1975年 越南战争
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展开了一系列对抗: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苏联在战争中累计伤亡5万余人。
在争霸对峙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此从另一角度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其它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思考:阅读材料,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动荡不安 威胁世界和平
美苏牵制 避免世界大战爆发
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5年
1961年
1991年
雅尔塔
体系
确立
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
北约成立
经互会
德国分裂
朝鲜
战争
华约成立
两极格局
形成
越南
战争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铁幕演说
1946年
知识线索
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北约
华约
冷 战
(1955-1991)
1947
1991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不只是美苏两国的冷战。
习题演练
1.《新全球史》说:“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它表明( C )
A. 为反法西斯建立的联合国在战后迅速解体 B. 冷战主要是军事上的对抗
C.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 D. 冷战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2.国家利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 国际关系主导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各项, 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冷战”开始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苏联解体 ④两极格局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④②③
习题演练
3.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A.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 战时同盟解体
C.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 国家实力变化
4.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量体裁衣》。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D )
A. 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
B. 促进了西欧独立与复兴
C. 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
D. 加速了欧洲的战后重建
和平发展——摒弃冷战思维
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
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谋和平、以合
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习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